干旱定义及分布
干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部、非洲大部、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区域分布最广,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5%,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灾害的威胁。我国干旱面积约占47%,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对干旱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就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国内外对干旱定义的理解,多达100多种。由于干旱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现象,其形成原因和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复杂,不仅与众多的自然环境因素有关,也与人类社会因素有关。
干旱是在一定地区一段时期内近地面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水分缺乏时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频繁地发生于各个历史时期。干旱灾害不仅是自然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人类活动对于减轻干旱灾害可能施加正面影响,也可能施加负面影响。
干旱一词在气象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另一个是干旱灾害。干旱气候是指蒸发量比降水量大得多的一种气候。干旱气候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系统相联系。我国的干旱气候区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西部和西藏北部。这里的自然景观是极端干旱的沙漠和戈壁。与干旱气候不同,干旱灾害是指某一地理范围在某一具体时段内的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导致该地区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它的发生地区遍布全国。
干旱气候和干旱灾害是有区别的。在有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干旱才可能产生灾害。属于干旱气候的新疆,当水的灌溉条件得到满足时,是不会发生干旱灾害的,相反,属于湿润气候的东部地区,年降水量高达1000多毫米,主要种植水田作物,需水量大,遇到降水量显著偏少的年份,因水份满足不了需要也会发生干旱灾害。当然,干旱气候和干旱灾害这两者之间也存在某种联系。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由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降水量显著偏少的年份和时间多,干旱灾害发生的年份往往很多;而半湿润、湿润气候则相反,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
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变化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干旱期,生物和人类对长期干旱和湿润的适应性形成了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空间格局,从而形成了一些耐旱性和耐湿性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系统。例如,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是人类农业生产过程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产物。由此可见,干旱地区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干旱指数划分的气候类型分布区,它是长期干旱变化在近代的反映,干旱地区是一种地理范围,而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干旱与干旱地区有不同的含义。
干旱气象学简言之,是利用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干旱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机理,并探寻防旱减灾技术的一门应用学科。干旱气象学以干旱气候和干旱灾害及其影响为研究对象。
干旱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影响大、危害重等特点。下垫面、冷热源汇和水汽源汇对干旱形成和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干旱就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大气的内部过程,而必须看作是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等各圈层共同组成的气候系统的产物。干旱研究的范围必须扩大到全部气候系统。干旱气象学研究涉及到气象、水文、地质、地理、化学、遥感、生物等多种学科。其影响涉及到气候、环境、生态、农业以及社会和经济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