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90年中国干旱灾害事件
编号:Q01001
时间:1953年春、夏
地点:长江以北及南方部分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灾情:1953年全国因干旱农田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其中春旱面积400余万公顷,夏旱面积200余万公顷。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入春后一直少雨,持续到6月,有的到8月,3~6月降水比常年同期少3~5成,不少地区牧草干枯,河流断流;长江流域以南大部地区夏旱,华东、中南几个省,除广东外,受旱面积186万公顷,成灾面积68.93万公顷,其中湖南省因旱灾减产粮食65万吨损失旱灾面积:受灾861.6万公顷,成灾134.13万公顷。
灾度评估: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1953年自然灾害资料。
编号:Q01002
时间:1955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陕北、山西、广东、广西、福建
灾情:1955年全国大部地区发生干旱,主要旱区在陕北、晋西北、广东、广西、福建、陕北:入春到8月底,大部地区未下透雨,夏秋田普遍减产,榆林、延安、绥德3专区,成灾乡791个,成灾的农田面积69.53万公顷,成灾人口129万余人。山西:受旱55个县,成灾面积134.53万公顷,占全省农作物总面积的34.26%,成灾人口341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6.5%广东:大部地区1954年9月~1955年立夏前未下透雨,成灾面积52万公顷,重灾县平均减产60%,有的达90%以上,受灾面积150.8万公顷,占总受灾面积的42%广西:入春后一直干旱,全省20%的耕地不能播、插福建:春、夏、秋均有干旱发生。入春到5月上旬,全省受灾面积20.13万公顷,成灾面积15.73万公顷;6月下旬又夏旱,受灾面积5.4万公顷;后又秋旱,对晚秋作物威胁很大。全年受灾面积38.6万公顷,成灾面积16.07万公顷损失旱灾面积:全国农田受灾面积1343.27万公顷,成灾面积402.4万公顷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1955年救灾工作史料
编号:Q01003
时间:1959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
灾情1959年全国大部地区少雨干旱,旱灾中以夏旱为主,占总受旱面积的80%以上,据冀、晋、陕、鲁、苏、皖、浙、豫、鄂、湘、赣等11个严重受旱省统计,受旱面积2533.33万公顷,东北的黑龙江省因旱受灾面积166.67万公顷全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减产粮食1500万吨,其中因旱灾减产粮食1000万吨损失旱灾面积:全国农田受灾面积338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117.33万公顷。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全国自然灾害材料
编号:Q01004
时间:1960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华北、长江中下游灾情全国大部地区受旱,其中以河北、山东、河南3省受灾最重,受灾面积5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200~330万公顷。
春旱:据华北5省及陇东、皖北统计,受旱麦田约1333.33万公顷,其中133.33万公顷春播作物因旱改为夏播。
夏旱:长江中下游及华南部分地区夏旱。据湘、赣、浙、闽等省统计,受旱农田达138.93万公顷,江西伏秋旱,受旱面积42.67万公顷,成灾面积22.8万公顷。
秋旱:华北、内蒙古、西北、西南秋旱重,受旱农田达666.67万公顷。
损失旱灾面积:受灾面积3812.47万公顷,成灾面积1617.67万公顷。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自然灾害统计资料1960年
编号:Q01005
时间:1961年
地点: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南部分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
灾情:春旱,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地区春旱。到2月下旬计,华北地区受旱农田面积1666.67万公顷,其中麦田受旱约800万公顷;到4月中旬为1533.33万公顷,大部地区土壤湿度小于10%。
春夏旱:豫南、鄂北重旱,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0%~65%。
夏旱: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地区重旱,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5%~85%
损失旱灾面积:全国旱灾受灾面积3784.67万公顷,占全国总受灾面积的70.7%,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占总成灾面积的69.9%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1961年气象灾情;1961年农业部灾情资料
编号:Q01006
时间;1972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北方大部、南方的湘、鄂、黔、桂、川
灾情:全国大部地区少雨,北方出现近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春夏旱:北方大部地区春夏旱。据7月初统计,冀、晋、鲁、京、津、辽、陕、豫等地,受旱面积1133.33万公顷,其中以河北省受旱面积最大,约333.33万公顷
伏旱:南方各省均有伏旱,其中鄂、黔、湘、川、桂等省区干旱持续时间长、旱情重。到7月,湘、鄂、赣、浙4省受旱面积156.67万公顷;湘、资、沅、澧4水和洞庭湖水位比上年同期低1~3米,江西水库蓄水量只占计划的30%~40%,为1949年以来蓄水量最少的一年北方的陇东和陕中、陕南分别在7~10月和8~10月持续少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均偏少4~8成损失旱灾面积:全国旱灾受灾面积3069.93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360.53万公顷,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965万吨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1972年灾情资料
编号:Q01007
时间:1977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主要冬小麦产区和江南、华南、云南的部分地区
灾情:冬春旱,华北、西北、华南大部冬春旱,鲁南、豫北、苏北、皖北秋冬春连旱。据晋、冀、鲁、豫、陕、苏、皖等地统计,受旱麦田1066.67万公顷,占7省麦田的65%,为全国麦田的45%;云南的滇东、滇西北,干旱持续到6月下旬,受旱县占67%,成灾面积58.67万公顷;广东省冬春旱严重,全省受旱面积126.67万公顷,损失稻谷60万吨;福建全省最大受旱面积31.53万公顷。
伏旱:全国伏旱面积133~200万公顷。
秋旱:8月中旬至9月底,东北、华北、西北、黄淮流域秋旱受旱面积达866.67万公顷。
损失旱灾面积:全国旱灾受灾面积2985.2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700.6万公顷。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1977年自然灾害调查
编号:Q01008
时间:1978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江淮流域、冀南、豫北及陕、晋、鲁等省部分地区
灾情春旱:主要产麦区受旱严重。据陕、晋、冀、鲁、豫、苏、皖7个重旱区统计,到4月底,受旱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受旱总面积的75%
夏旱:以江淮流域持续时间长,一般3~4个月,形成夏秋连旱。其中江西全省受旱范围72个县市,伏旱、秋旱、连冬旱,受旱面积113.33万公顷,损失粮食约100万吨
夏秋旱:长江下游
秋旱:陕西大部、川东、河南、山东和山西部分,8~10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8成
损失旱灾面积:全国旱灾受灾面积3990.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747.07万公顷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农业部1978年灾情资料
编号:Q01009
时间:1986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北方冬麦区大部、长江中下游部分及华南部分
灾情:1986年干旱范围是近10年来最大的,以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江南等部分地区较重,春、夏、秋旱重复出现。
春旱:到5月上旬计,全国受旱面积为1200万公顷,其中以淮河以北为重。河北省承德地区30余万公顷耕地,即有23万余公顷受旱,缺苗占27%,2.9万公顷耕地因旱无法播种
夏旱:黄河流域及江南大部旱,其中以黄河中下游、内蒙古中、西部、浙江沿海部分地区、西藏部分地区、江南南部等地严重。据农业部统计,到8月份,全国受旱面积1333.33万公顷,比上年同期增加1倍余。河南省至7月底,全省15座大型水库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少10~12亿立方米。山西省仅长治市即有24万人缺水。
秋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冬麦区,其中以陇中、关中、陕北、山西、冀南、山东的秋旱较严重。据河南省统计,秋作物受旱面积400.3万公顷,尤其是新乡市,受旱面积占秋播面积的88%;山西省80%秋作物受旱严重,全省仅玉米即减产30万吨。
伏秋旱:江南大部、华南北部严重,使晚稻插种推迟。仅浙江省即有1.3万公顷晚稻因旱改种旱作。塘库也干涸,山溪断流,平原和河道水位接近历史最低值;北方冬麦区因伏秋旱也影响了冬小麦的播种。
损失旱灾面积:全国受灾3104.2万公顷,其中成灾1476.5万公顷
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全国气候影响评价,气象出版社,1988年
编号:Q01010
时间:1988年
地点:全国大部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黄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及西南的部分地区
灾情冬旱:自1987年12月以来,全国大部地区少雨雪,到1988年2月上旬,冬麦区大部降水量不足5毫米,比常年少8成以上,淮河以南大部少5~9成。
春旱:北方大部春旱,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山东、河北2省旱情重,受旱农田达667万公顷。南方春旱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东部、两湖盆地、广西南部和西部。
夏旱:全国大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高温少雨天气,以黄淮及云南西部较重。6月上、中旬,黄淮至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华南等地日最高气温达35~39℃,局地达41℃,江西省弋阳县7月18日气温达41.4℃。全国夏旱受旱面积约2066.67万公顷。到6月底,河南省713万公顷秋作物中,受旱面积593万公顷,其中严重受旱440万公顷,有87万公顷因旱播不下种;河北省受旱面积200万公顷;陕西省约有23万公顷玉米播后出不了苗;
山东省受旱面积380万公顷;湖北省到7月上旬受旱面积达80万公顷,7月底达28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6%;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损失也较大,如江西九江地区3.7万公顷棉花中有3万公顷受旱,严重受旱的有2万公顷;湖南省到7月底有170万人饮水困难,水库蓄水量也比上年同期少30.7亿立方米;海南省到7月底水库蓄水量11.02亿立方米,有2964个村庄、59.08万人生活用水困难。
秋旱:北方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内蒙古中部、山东,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少5~9成,秋旱严重;南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华南部分、西南部分。
损失旱灾面积:全国受灾面积3290.4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530.33万公顷,绝收274.53万公顷,全国9000余万人因旱缺粮灾度评估大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1989年;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全国气候影响评价,气象出版社,1989年
编号:Q01011
时间:1989年
地点:东北、华北、南方部分地区
成因:长期少雨
成灾范围:东北、山东、内蒙古、河北、湖南、陕西、广西
灾情:旱灾主要发生在东北3省和山东、内蒙古、河北、湖南、陕西、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辽宁和山东省的旱灾为解放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辽宁14个地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53.33万公顷,成灾面积166.7万公顷,绝收26万公顷,全省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粮食减产290万吨,造成960万人缺少口粮。
春旱:主要发生在东北及华北大部。到5月上旬,辽宁和黑龙江两省受旱农田333.33万公顷。其中辽宁省受旱面积206.67万公顷;吉林省有40%的耕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不足10%;冀北、冀东有70万公顷山坡岗地等雨下种;鲁中小麦出现凋萎死亡现象。据统计,全国春旱最大受旱面积23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693.33万公顷。
伏旱: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旱情重。东北3省受旱面积733.33万公顷,其中辽宁省受旱农田253.33万公顷,绝收26万公顷,全省因旱经济损失达30亿元,粮食减产290万吨;山东省伏旱面积400万公顷,绝收38万公顷;河北坝上数个县亩产仅10余公斤
秋旱:黄淮海地区秋旱,主要影响冬小麦播种和出苗。河南省受旱麦田213.33万公顷;山东省造墒播种面积266.67万公顷。
伏秋旱:南方伏秋旱范围大,但时间短,程度轻,以广西为重。广西到8月底,有6.67万公顷未能按计划栽插;10月,中晚稻受旱面积40.27万公顷,干枯死亡的7万公顷。湖南仅零陵地区受旱晚稻即有13.47万公顷,占晚稻总面积的69%损失旱灾面积:全国农田受灾面积29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1526.67万公顷,绝收240余万公顷。
灾度评估:旱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农业出版社,1990年;民政部办公厅,1989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1990年;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全国气候影响评价,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