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目前旱情为十多年来最重

本报讯 来自省农科院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旱灾发生的频率已由过去的“十年九旱”演变成近年的“大旱三、六、九,小旱年年有”,干旱出现频率之高全国罕见。由此,该院提出应在加强应用科技抗旱减灾的同时,增加抗旱救灾投入,提升农业整体防旱抗旱水平。
干旱出现频率之高全国罕见
据了解,甘肃农业以旱作为主,目前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占土地总面积80%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生产了68%的粮食,是保粮增收、满足增长的人口对粮食需求的主要支柱产业。
但甘肃也是我国旱灾发生最频繁、危害程度最重、危害面积最大的地区,还是全国多旱、重旱和持续干旱的中心地区之一。严酷的水资源现状和旱情的持续加重,已使抗旱减灾、确保区域粮食基本自给的任务非常艰巨。
根据省农科院的这份调查数据,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冬季气温开始持续增高,已经历了18个暖冬。同期的降水量则表现为持续减少的趋势,9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96毫米。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显著,降水比常年偏少了3%~25%。由此加剧了干旱的发生,干旱出现频率之高全国罕见。由近500年志书记载的平均三四年出现一次旱灾,9年出现一次大旱,发展为近50年平均1.7年出现1次旱灾,3.5年出现1次大旱。旱灾由过去的“十年九旱”变成了近年的“大旱三、六、九,小旱年年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秋旱、冬旱和季节连旱频繁发生,而且越来越严重。
同时,甘肃省也是西北地区成灾率和成灾面积率最大的省份。全省多年平均旱灾成灾率最高为12.8%,高于西北地区平均3个百分点,而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上世纪的50~90年代间,受旱率增加了1.25倍,成灾率增加了1.6倍。1950年-2007年间,我省干旱成灾面积超过150万亩以上的严重干旱年15次,仅90年代就有6次,21世纪前7年发生2次。特别是1995年和2000年最为严重,成灾面积是50年以来最大的,因旱灾减产的粮食占当年粮食总产的18.9%,占西北地区总减产数量的52%。2007年严重的春旱连初夏旱,60年罕见,导致大部分春播作物萎蔫、枯死,夏粮大幅度减产。
我省遭遇十多年来特大冬旱
今年我省遭遇了10多年来的特大冬旱,受旱面积中包括冬小麦/油菜500万亩,重旱300万亩;露地缺墒1653万亩(春播面积),重旱318万亩。主要分布在甘肃中东部地区的定西、平凉、庆阳、临夏和天水局部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东部地区2008年冬季降水同比减少了二至九成。其中:甘肃中部白银减少二至九成。定西减少二至七成,临夏减少二至五成。东部庆阳减少七至九成,平凉减少五至七成,致使土壤墒情严重不足。不同程度地出现5-10厘米干土层。中部定西出现5-8厘米干土层;东部平凉庆阳两地出现5-10厘米干土层。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镇原试验站、定西试验站的监测结果表明,旱情除使冬播作物受旱和春播作物难以下种外,由于60厘米以下土壤含水量低于15%,以后将会出现土壤深层水上升补给不足从而严重影响冬播作物返青生长和春播作物种子萌发出苗,加之今春气温回升快,土壤解冻早、失墒快,会导致旱情进一步加重。今年发生冬春连旱的几率很大,因此,抗旱减灾的形势不容乐观。(来源: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