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09-04-15 10:19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3001)
学科概况
环境科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本学科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污染物在生态系统或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热爱祖国,自觉遵纪守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坚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现代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技术,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培养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相关技术开发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与环境科学有关的研究,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设计部门及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专业文献及书刊,能撰写科研论文。
4、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解决科学技术难题。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形成、迁移和归趋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
2.污染控制化学:主要研究控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
3.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污染生态学,环境污染的生物生态修复,植物生态学以及环境生物毒理学。
4.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环境资源价值与费用效益分析、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等。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不多于1.5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第三学期研究生查阅资料、拟定研究内容并进行开题。
硕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分流制度。在二年级下学期中期进行一次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全面衡量的水平考核。
以上考核和考试,只有取得合格以上成绩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四、课程设置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研究
方向 |
1、环境化学
2、污染控制化学
3、环境生态学
4、环境经济学 | ||||||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考核方式 | |
学
位
课 |
公共课 |
916107320101 |
外国语 |
3 |
120 |
Ⅰ/Ⅱ |
考试 |
906107320102 |
自然辩证法 |
2 |
60 |
Ⅰ |
考试 | ||
906107320103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 |
40 |
Ⅱ |
考试 | ||
802083002101 |
科技英语写作 |
1 |
20 |
Ⅱ |
考试 | ||
基础课 |
611083001101 |
数理统计 |
2 |
40 |
Ⅰ |
考试 | |
611083001102 |
运筹学建模与算法 |
2 |
40 |
Ⅱ |
考试 | ||
011107320101 |
数学物理方法 |
3 |
60 |
I |
考试 | ||
专业基础课 |
602083001101 |
胶体与界面化学 |
2.5 |
50 |
Ⅱ |
考试 | |
602071012102 |
环境生态学理论与方法 |
2 |
40 |
Ⅱ |
考试 | ||
602083001103 |
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
2 |
40 |
Ⅰ |
考试 | ||
602071012107 |
环境地理学 |
2 |
40 |
I |
考试 | ||
|
高级生物化学 |
2 |
40 |
I |
考试 | ||
专业课 |
602083001104 |
环境污染与控制化学 |
2 |
40 |
Ⅱ |
考试 | |
602071012112 |
污染生态学与生物修复技术 |
2 |
40 |
Ⅱ |
考试 | ||
602083002107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2 |
40 |
Ⅱ |
考试 | ||
602083002106 |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 |
2 |
40 |
II |
考试 | ||
选
修
课 |
602083001102 |
科技英语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
1 |
20 |
Ⅰ |
考试 | |
602083002103 |
地下水污染与控制 |
2 |
40 |
Ⅱ |
考试 | ||
602081403109 |
实验测试技术 |
2 |
40 |
Ⅱ |
考试 | ||
602081501108 |
水文与水资源研究进展 |
2 |
40 |
Ⅱ |
考试 | ||
602083002104 |
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
2 |
40 |
Ⅰ |
考试 | ||
602083002105 |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
2 |
40 |
Ⅰ |
考试 | ||
602081403103 |
水处理理论 |
3 |
60 |
Ⅰ |
考试 | ||
602081403104 |
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技术 |
2 |
40 |
Ⅱ |
考试 | ||
602071012112 |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数量研究方法 |
2 |
40 |
Ⅱ |
考试 | ||
602081403113 |
水处理絮凝学 |
2 |
40 |
Ⅱ |
考试 | ||
602083001111 |
土壤污染化学与生物修复 |
2 |
40 |
Ⅱ |
考试 | ||
必修
环节 |
702083001101 |
科研(教学)实践 |
1 |
|
|
提交报告 | |
702083001102 |
学术报告(至少参加5次) |
1 |
|
|
提交报告 | ||
补修
课程 |
602083001108 |
环境化学 |
|
64 |
Ⅰ |
考试 |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名: 年 月 日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要求按《兰州交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16学时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可以是课堂讲授、指导实验、带学生实习等方式。
研究生独立设计1项科研项目,提交一份包括项目申请报告、项目执行报告和项目成果报告的完整的科研项目报告。
研究生参加1次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工作,并提交1份完整的社会实践报告。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团队作用的培养机制。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并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严格考核,建立必要的竞争和淘汰机制,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附件1
兰州交通大学
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方向设置
一级学科代码 |
0830 |
一级学科名称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二级学科代码 |
083001 |
二级学科名称 |
环境科学 | ||
拟授学位类型 |
理学 |
学位级别 |
硕士 | ||
培 养 目 标 | |||||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现代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技术,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与环境科学有关的研究。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能够撰写论文的英文摘要。
4.具备熟练得计算机应用能力。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 |||||
研究方向名称 |
研究方向的知识域 | ||||
1 |
环境化学 |
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形成、迁移和归趋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 | |||
2 |
污染控制化学 |
主要研究控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 | |||
3 |
环境生态学 |
主要研究污染生态学,环境污染的生物生态修复,植物生态学以及环境生物毒理学。 | |||
4 |
环境经济学 |
主要研究环境资源价值与费用效益分析、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等。 |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名:
年 月 日
附件2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及主要学术骨干基本情况一览表
学科专业点名称:环境科学硕士点 负责人:常青
序号 |
方向名称 |
主要学术梯队人员 |
出生
年月 |
学位 |
职 称 |
现带硕士研究生人数 |
1 |
环境化学 |
赵保卫 |
1968.3 |
博士 |
副教授 |
8 |
张翠玲 |
1973.4 |
学士 |
讲师 |
| ||
方红兵 |
1975.6 |
硕士 |
讲师 |
| ||
李生彬 |
1970.2 |
学士 |
副教授 |
| ||
2 |
污染控制化学 |
常青 |
1947.5 |
硕士 |
教授 |
14 |
任学昌 |
1970.7 |
博士 |
副教授 |
| ||
王刚 |
1981.1 |
硕士 |
助教 |
| ||
王娟 |
1980.12 |
硕士 |
助教 |
| ||
3 |
环境生态学 |
任珺 |
1968.12 |
博士 |
教授 |
8 |
张济世 |
1963.2 |
博士 |
教授 |
6 | ||
陶玲 |
1970.7 |
博士 |
教授 |
6 | ||
陈银萍 |
1974.9 |
博士 |
副教授 |
| ||
汤翠文 |
1973.2 |
硕士 |
讲师 |
| ||
4 |
环境经济学 |
完颜华 |
1949.4 |
学士 |
教授 |
10 |
张国珍 |
1969.10 |
硕士 |
副教授 |
8 | ||
伏小勇 |
1959.11 |
学士 |
副教授 |
3 |
注:本学科所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均需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