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体系基本确立
重大气象灾害可预报性技术有望突破
本报讯 记者赖敏报道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认清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关各行业气象灾害的预警、评估和管理能否更加及时有效?近日,在江苏扬州举行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体系研讨会”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重点项目“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会上,我国5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体系基本确立,有望使上述长期以来进展缓慢的技术难题得到突破。
该项目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牵头,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合作开展资源环境、公共安全与其他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研究员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肖子牛介绍说,该项目主要针对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和台风等5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通过建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重大气象灾害共享数据库和指标体系,深入研究近百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及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强度变化的原因和形成机理;进一步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其可预测性技术突破,初步建立极端气候事件及其相关灾害的综合监测、预测、影响评价业务体系;提高现有数值模式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能力,研制新的气候数值模式,预估现在到未来百年内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发展趋势;最终建立一个以气象数据为基础,结合水文、地质、农业、海洋、交通和电力等行业资料的极端气候事件动态监测、定量化影响评估、预警系统和灾害风险综合管理系统,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各行业灾害应对决策、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会上,众多专家学者针对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冷害和台风等5种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指标体系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展开了全面研讨,并基本确定了指标体系技术方案,明确了综合指标的建立、应用、检验及典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案例机理研究等。
5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是该项目的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肖子牛表示,在今后的项目研究中,还将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不断验证和改进。
中国科学院丑纪范院士、李崇银院士,中国工程院李泽椿院士等7位咨询专家,以及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的专家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