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信息动态 》正文

关注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中东部干旱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9-09-02 15:08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吉林省领导在省气象局召开专题会议紧急部署抗旱救灾保收工作
  
      中国气象报记者宫卫平  通讯员冯文翠摄影报道  8月21日10时30分,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副省长王守臣携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延春、吴玉珩,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陶怀颖、张凤春及省农委、财政、水利、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在省气象局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省气象局有关情况汇报,进一步分析当前全省旱情,研究贯彻落实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日前在吉林省指导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急调度,明确重点、明确任务、明确责任,部署下一阶段全省抗旱救灾保收工作。
 
      在认真听取省气象局局长秦元明关于近期人工增雨作业、近期降水对全省旱情的影响评估、未来(8月21-25日)天气预报以及当前抗旱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相关情况的汇报后,韩长赋对气象服务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全省坚守岗位的各级气象工作者表示慰问。他要求气象部门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及时为省政府决策提供准确气象信息;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重点做好为重灾区的增雨作业;做好为即将到来的第五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及农博会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就全省当前抗旱救灾保收工作,韩长赋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当前旱情还未基本解除的地方,抗旱工作还要加强,打好抗旱保收战役:二是研究并开展抗灾自救,努力做到“减产不减收”;三是区分情况、实事求是做好核灾工作。针对人工增雨作业和电视天气预报制作设备方面存在的经费缺口问题,韩长赋当即要求省财政厅给予解决。
  
      王守臣指出,当前旱情正处在紧要关头,下一步工作要突出重点,做到“旱情不解除,重心不转移,抗旱不停止,把灾害损失减到最低”。他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消除厌战情绪和消极因素,要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二是灾区各级干部要按照省政府要求,进一步深入抗灾第一线,靠前指挥,发动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落实抗旱工作责任制。三是要动用一切水利设施、采取一切抗旱手段,能抢则抢、能灌则灌,重点保口粮田、种子田、高产经济作物,做到重灾区少减产不减收、轻灾区不减产不减收、无灾地区既增产又增收。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抓好抗灾自救。五是省、市、县、乡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继续搞好抗旱减灾工作。特别要求气象部门要密切监测天气变化,适时人工增雨。
  
      最后,韩长赋指出,8月22日,省政府将派出工作组到重点县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并在前期3000万元的基础上,再加拨2000万元抗旱经费,紧急下拨给旱灾重点县用于抗旱补贴。

吉林省再次人工增雨缓和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旱情
  
      中国气象报记者宫卫平报道  8月19日至20日,吉林省气象部门捕捉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过程,再次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增雨飞机,实施了大规模空地立体化人工增雨作业。截至20日8时,作业影响区吉林省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平均雨量达14.8毫米,进一步缓和了旱情。
  
      在连续28日无有效降水后,8月17日,吉林省气象部门抓住时机成功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使受旱严重的地区普降喜雨,中部和南部部分地方还出现了大雨和暴雨。人工增雨初战告捷后,按照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气象部门继续严密监视天气变化,随时准备增雨抗旱保丰收。8月18日,省气象局局长秦元明签发了“明显降水过程将至,当前旱情有望缓解”的《重要气象信息报告》,迅速报送给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前期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19~20日我省自西向东将有一场较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预计全省过程平均降水量为15~30毫米”的预测结论,并结合当前农业生产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随后,秦元明和省气象局副局长孙力等局领导部署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准备,要求全省飞机、地面作业及指挥人员时刻坚守岗位,24小时严密监视天气动向,针对19-20日这次天气过程,科学制定作业方案,积极开展全方位、立体化人工增雨作业。
  
      为确保人工增雨飞机在复杂天气形势下能够顺利起飞进行增雨作业,吉林省气象局又协调了内蒙、黑龙江两省(区)两架增雨飞机,分别在三个不同机场开展了联合跨区域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自19日9时至17时30分,三省(区)3架增雨飞机共进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架次,作业影响区域为白城、松原、长春、四平、辽源、吉林、通化7个地区。同时,全省9个市(州)气象部门分别开展了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增雨火箭413枚,高炮838发,人工增雨效果显著。

北方旱情略有缓和  人畜饮水困难仍未缓解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姚润丰)16日至18日,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降雨过程,大部分地区降了小到中雨,北方旱区总体旱情略有缓和。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18日19时,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已降至1.82亿亩,较前一天减少了900多万亩,有433万人、44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重旱与干枯面积以及人畜饮水困难情况仍没有明显改善。
  
      国家防总19日召开抗旱专题会商会,进一步研究部署抗旱工作。会议分析认为,16日至18日白天出现的降雨主要缓解了内蒙古、河北、吉林和宁夏四省区部分旱区的旱情,18日晚之后出现的降雨将主要缓解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部分旱区的旱情。但由于这次降雨移动速度快,分布不均匀,部分旱区特别是重旱区的降水甚至没有达到本省区平均降雨量。
  
      由于前期干旱,这次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并不明显,河道来水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及其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根据气象预测,今明两天,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中东部将有大雨,对进一步缓解旱情有利。但这次过程性降雨结束后,未来几天北方特别是东北大部分地区将无明显降水过程。

辽宁岫岩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抗旱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龙晓慧 周丽报道 自7月25日开始,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连续25天无有效降水,全县各乡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8月19日上午10时,岫岩县气象局根据省、市有关要求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后全县普降中到大雨,及时缓和了当地旱情。

图为人工增雨作业现场。

辽宁再次实施大规模立体增雨作业抗旱  750人直接参与作业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长青报道  8月19日凌晨,辽宁气象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大规模飞机、火箭联合增雨作业。这是继8月17日在干旱的辽西北地区实施飞机、火箭联合增雨作业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立体作业。
  
      8月19日0时,辽宁自西向东出现入汛以来首场大范围降雨天气。省气象局18日即拟定出作业计划,准备了174辆火箭车及1269枚火箭弹,3架增雨飞机及230根烟条;连夜将中东部部分市、县气象局的12辆火箭增雨作业车派往辽西北地区,全力支援辽西北旱情严重地区开展增雨作业;并向人工增雨领导小组成员东北民航空管局、沈空航管处通报旱情,申请作业空域。
  
      截至19日20时,全省直接参与作业人员750人,共出动了火箭车118辆,发射火箭弹1020枚。飞机作业3架次,累计作业飞行9小时14分。全省6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均出现降水,1个站出现大暴雨;15个站出现暴雨;21个站出现大雨。锦州、盘锦、营口、鞍山南部、沈阳西部、丹东北部地区、铁岭北部部分地区降暴雨,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其中营口大石桥降大暴雨,降雨量达到101毫米;朝阳、大连南部、阜新南部地区降小雨,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其他地区降中雨到大雨,降雨量在10~50毫米之间。

矫梅燕赴辽宁内蒙古吉林考察抗旱气象服务工作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刘云辉 笙春明 记者马瑞芳报道  8月17日至19日,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考察指导抗旱工作的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赴辽宁、内蒙古、吉林等省(自治区)基层气象部门,现场指导抗旱气象服务工作,并向坚守在抗旱气象服务一线的广大气象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
  
      在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矫梅燕看望了汛期值班和增雨作业人员,向预报值班人员详细询问了天气预报产品的使用、开发和效果情况,并向科技人员询问了气象服务、干旱监测情况,并对干旱监测手段和设备进行了详细了解。
  
      在内蒙古,矫梅燕充分肯定了自治区气象局抗旱气象服务工作,并要求再接再厉,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好服务,当好参谋和助手。
  
      在吉林松原市气象局,矫梅燕在听取相关汇报后,要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全力做好农业气象业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带动气象事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矫梅燕强调,相关气象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当前抗旱气象服务工作,加强对旱情的监测、分析和评估工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缓解旱情充分发挥作用。

内蒙古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  气象部门全力开展抗旱救灾服务  
  
      中国气象报记者马瑞芳  通讯员皮艳萍报道  8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了抗旱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全力做好当前抗旱救灾工作。中国气象局领导高度关注当前旱情,8月15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专门了解内蒙古东部旱情和服务情况。8月18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到兴安盟查看旱情,并要求当地气象部门再接再厉做好抗旱气象服务。旱情就是命令。内蒙古各级气象部门把抗旱救灾气象服务作为当前核心工作,迅速响应,全力做好抗旱救灾服务工作。
  
      当前内蒙古东部地区正值农作物抽穗灌浆期,也是农作物需水关键期,长时间干旱少雨使玉米、马铃薯等主产作物生育期推迟,长势普遍偏差;杂粮和杂豆等相继干枯。西部地区旱情仍然持续,锡林郭勒盟以西草场出现停止生长、黄尖、萎缩等现象,部分地区牧草返青后枯黄。
  
      据气象部门调查,在兴安盟、通辽和赤峰三个粮食主产区旱情更为突出。截至8月上旬,通辽市作物受灾面积456.4千公顷,干枯6.6千公顷;牧草受灾面积1.51千公顷,2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56座水库干涸,2330眼机电井出水不足。兴安盟全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到8成,40天累计降水量之少历史同期罕见,粮食作物受灾面积1079万亩,占总播面积的91%;赤峰市境内8月上旬平均降水量5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85%,受严重干旱农田近1128万亩。
  
      为全面掌握旱情发展,第一时间向各级政府提供旱灾信息,农牧区气象台站加密测墒,并进行实地灾情调查。截至目前,自治区气象局共发布土壤墒情监测评估服务产品5期,干旱监测和影响评估报告18期,气象条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专题分析12期,地下水位变化监测信息两期。针对农田干旱和牧草长势开展了3次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及时形成决策服务材料报自治区和盟市党政部门。同时在自治区政府要情摘报中专门开辟气象信息专刊,及时反映旱情、雨情和受灾情况。
  
      全区部署8架增雨飞机、242部地面增雨火箭,各级气象台站也密切监视天气变化,随时准备增雨作业。据了解,8月份以来,东部地区已开展飞机增雨25架次,火箭作业251次,防雹作业316次。此外,自治区气象局还及时召开相关新闻发布会,并通过电视、广播专题片等方式,使农牧民迅速掌握旱情和抗旱自救科学方法。
  
      据悉,18日至20日,内蒙古东部地区将有大范围降雨过程,气象部门将再次抓住时机开展飞机、火箭立体增雨作业。

长春再次实施人工增雨 东南部旱情得到遏制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李万金 李茂仑报道  8月17日12时至18日5时,吉林省长春市气象局根据云系的移动方向和发展强度,组织实施了区域人工增雨作业。双阳区、九台市中东部、榆树市东南部乡镇旱情得到有效遏制,部分乡镇旱情得到缓解。
  
      受人工增雨和自然降水共同影响,双阳大部、榆树东南部、九台东部出现了中到大雨,其他区域普降小雨,其中有10个乡镇出现大雨,降水量大于25毫米,41个乡镇出现中到大雨,降水量10到25毫米,九台的高家窝棚降雨量最大达38.7毫米。
  
      连日来,长春市气象局密切监测天气变化,捕捉每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机会,根据预测,17日午后到夜间,该市将有小阵雨降水过程,驻守在县(市)的人工增雨机动作业队伍迅速集结。17日12时30分起,通过移动火箭增雨作业车和固定高炮作业点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开始实施作业,对降雨云系展开“围追堵截”。至18日05时结束,共作业15次,发射增雨火箭弹39枚,炮弹88发。
  
     根据预测,本月19日前后还将有降水过程,届时长春市气象局将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

吉林气象部门人工增雨为旱区“解渴”  
  
      中国气象报记者宫卫平报道  8月16日至18日,吉林省气象局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增雨飞机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过程,在旱情最为严重的长春、四平、松原、白城、辽源五个地区积极开展跨区域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同时组织旱区各级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了地面火箭、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截至18日08时,初步统计共为旱区增加降水1.4亿立方米,使严重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由于持续的高温炙烤,加之到8月17日前吉林省已连续28天无有效降水,致使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延边地区部分县市出现了严重伏旱,有4000多万亩耕地受旱,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其中重旱面积达1778.21万亩。
  
      针对近期罕见的高温干旱,省气象部门严密监视天气变化,积极服务全省抗旱救灾。8月11日,省气象局发布中西部地区干旱橙色预警信号;13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农业干旱Ⅲ级响应;15日,省气象局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信号;17日09时,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将农业干旱Ⅲ级响应升级为Ⅱ级响应。面对严峻旱情,吉林省委、省政府及中国气象局领导高度关注,多次打电话到省气象局询问旱情及人影作业情况,要求全省人影部门紧急动员起来,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省气象局对全省各级人影部门紧急动员部署,24小时严密监视天气动向,提前做好作业方案,人工增雨飞机、全省地面200门高炮、165门火箭随时整装待发,准备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8月16日至18日,吉林气象部门抓住机遇,及时开展了飞机和地面高炮、火箭立体化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影响区平均雨量12.5毫米,最大雨量62.8毫米,增加降水1.4亿立方米。喜雨滋润干渴的大地之时,各地政府纷纷给省气象局、省人影办打来电话,称赞人工增雨效果好,感谢气象部门送来了“及时雨”。

辽沈大地迎来喜雨气象部门实施增雨作业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长青报道  受贝湖低涡底部分裂冷空气和暖湿空气共同影响,从8月16日夜间开始,干旱的辽沈大地迎来喜雨。气象部门及时组织进行了飞机和火箭联合增雨作业。
  
     据资料显示,截至17日14时,辽河流域及以西地区出现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其中朝阳市降大雨,降雨量达到37毫米;兴城市、北票市、喀左县、羊山降中雨,降雨量在14~22毫米,其他地区降雨量多在5毫米以下。
  
     17日凌晨,朝阳市及各县(市)区气象局首先实施了夜间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截至16时,沈阳、朝阳、锦州、营口等火箭增雨作业地区共发射火箭弹214枚。7时45分,沈阳市增雨飞机进行了首架次飞机增雨作业,截至11时15分共飞行3小时30分。15时48分朝阳增雨飞机起飞进行第一架次增雨作业,沈阳市飞机即将起飞进行第二架次作业。
  
     预计降雨将持续至19日,气象部门将结合降雨情况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飞机、火箭联合增雨作业。

各级气象部门多举措做好抗旱服务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素琴报道  截至8月16日,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存在大范围中旱区,吉林西部、辽宁东部和中部及内蒙古东南部出现重度干旱区,局地达到特旱。中国气象局及相关省(自治区)气象局密切关注旱区旱情演变情况及其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认真分析评估,及时制作决策服务材料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和当地党政部门,全力做好抗旱气象服务工作。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抗旱气象服务,已于8月14日派出工作组赴内蒙古、辽宁、吉林等省(自治区)指导抗旱气象服务。各省(自治区)也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服务。8月11日,辽宁省气象局发布了辽西北地区的沈阳、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等六市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命令;8月15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全省气象部门也全面进入紧急抗旱气象服务状态。8月13日,吉林省气象局启动了干旱Ⅲ级应急响应;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从8月17日9时起,全省农业干旱Ⅲ级响应升级为Ⅱ级响应。
  
      气象部门预计,8月17日至20日,持续干旱少雨的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内蒙古中东部、辽宁、吉林等地将迎来一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降雨时段在19日。目前,辽宁、吉林、内蒙古、山西、黑龙江五省(自治区)气象部门均做好了物资、装备的各项准备工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在岗待命,将利用近日出现的有利天气条件,及时开展空中和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全力以赴缓解旱情。
  
      截至记者发稿时,黑龙江省气象局及各地、市气象局的增雨飞机已经做好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与吉林省人工增雨飞机开展大规模联合人工增雨作业;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人工增雨指挥部已于8月16日上午在牧区实施了飞机增雨作业1架次,未来几天将继续进行飞机和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山西省大同、太原、运城三架增雨飞机已经备充足增雨作业物料,只要天气条件适合,可立即实施全省范围增雨作业,同时,全省近200门增雨火箭、高炮也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适时开展地面增雨作业。

吉林省旱情加重  农业干旱应急响应升为Ⅱ级  
  
      中国气象报记者宫卫平报道  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使吉林省旱情加快发展,目前全省已有六成耕地受到严重旱灾威胁。为有效地开展抗旱工作,8月17日9时,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将全省农业干旱Ⅲ级响应升级为Ⅱ级响应。
  
      由于从7月中下旬以来,吉林省已连续28天无有效降雨,比常年同期少76%,高居历史同期少雨的第一位;进入8月,全省平均气温23.8摄氏度,比常年同期高1.5摄氏度,居历史同期高温的第6位。其中受旱严重的中西部地区比常年同期高2.2摄氏度,均居历史同期高温的第4位。据气象部门预测,近期吉林省仍将维持高温少雨天气。为此,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了《关于启动农业干旱Ⅱ级响应的紧急通知》,决定将农业干旱Ⅲ级响应升级为Ⅱ级响应。
  
     《通知》要求,一是受灾地区党委、政府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及时组织人力、财力、物力,派遣工作组到旱区指导抗旱,动用年度预留抗旱经费,采取节水、调水等措施,根据天气条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切实做好抗旱救灾工作。二是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落实抗旱工作重点,研究抗旱措施,开展抗旱救灾工作。三是城乡供水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及时调整用水计划,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安全和保证重点企业用水需求,每周向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用水情况和下一步用水计划。四是各类水库要服从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应急抗旱调度。五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抗旱工作的职责分工,积极做好相应的抗旱工作。六是灾区的驻军和武警部队要积极帮助地方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当地公安等部门要切实维护好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黑龙江大部旱区旱情有望在本周解除
  
  
      中国气象报记者任桂林 马旭清报道  受冷涡过程持续影响,自8月17日起到21日,黑龙江省将持续迎来两次降水过程,在自然降水及人工作用的共同影响下,黑龙江省大部旱情将得到较大程度的缓和,部分雨量较大地区旱情有望解除。
  
      自7月26日以来,黑龙江省一改前期低温寡照天气,光照明显加强,气温持续走高,光、温、水配合较好,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导致黑龙江西部地区旱象有所抬头,截至8月14日,全省轻旱面积达到2122万亩,重旱面积606万亩。
  
      黑龙江省气象局及受旱地区气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做好抗旱气象服务,在做好干旱气象监测、预报、评估工作的同时,省气象局适时派专家组赴旱情严重的地区,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及时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旱情分析及农业生产对策,并且密切关注天气形势,积极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据预测,受高空冷涡和地面低压、冷锋的共同影响,8月17日至18日、8月19日至21日全省自西向东将有两次降水天气过程,虽然两次过程皆以阵性降水为主,雨量分布不均,但是黑龙江省气象局将会抓住降水有利时机在西南部重旱区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在自然降水及人工增雨的共同影响下,全省大部旱区旱情有望解除。同时黑龙江省将与吉林省联合进行跨省区增雨作业,力求最大限度缓解东北旱情。
  
      同时由于近期降水集中,并可能伴有局地短时暴雨、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此省气象局建议各地兼顾抗旱和防汛排涝工作;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易发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范,做好水库蓄水调度工作。

辽宁省委书记张文岳要求积极开展增雨作业抗击旱灾
 
      中国气象报记者付晓玉报道  8月16日,辽宁省委书记张文岳就进一步做好辽西北地区抗旱救灾工作到朝阳县进行工作调研。此前,继8月11日辽宁省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之后,15日14时,抗旱应急响应已经升至三级。辽宁省委常委、秘书长周忠轩,省气象局局长王江山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里,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实地考察灾情。针对目前干旱的严重形势,张文岳与当地干部一同研究抗旱减灾的具体措施,并要求受灾地区党委、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抗旱救灾工作;条件具备的地方,要把握时机,积极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地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据了解,截至8月15日,辽宁共有2539.13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轻旱1402.85万亩,重旱837.91万亩,干枯298.37万亩。朝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市受灾严重,有的县多数乡镇农作物几乎绝收。全省共有112.98万亩水田缺水,有44.06万人、13.7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有80座水库干涸,19446眼机电井出水不足。
  
      从16日开始,辽宁西北部地区开始出现降水天气过程。17日凌晨,省气象局在辽西地区组织开展了飞机和火箭联合增雨作业,作业区雨量普遍增大。从16日05时至17日14时,除阜新外,朝阳、葫芦岛、锦州地区均出现小到中雨,朝阳市雨量最大达37毫米。目前增雨作业仍在进行中。

长春市开展增雨作业有效遏制旱情发展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李万金 杨雪艳报道  8月16日,吉林省长春市气象局在榆树、德惠、九台市和农安县北部,组织实施了区域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有效遏制了该区域严重旱情的进一步发展。
  
      当日1时,长春市气象局通过雷达监测发现,受暖锋切变线影响,北部县(市)部分地方有突发对流云产生并将发展,驻守在县(市)的人工增雨机动作业队伍迅速集结,1时30分起,陆续开始实施作业,直至凌晨5时。移动火箭增雨作业车和固定高炮作业点结合,根据对流云的移动方向和发展强度,不失时机展开对降雨云系的围追堵截。据统计,受人工增雨和自然降水共同影响,作业影响区域出现了中到大雨,其中8个乡镇降水量超过25毫米。
  
      据悉,7月21日以来,长春市持续高温少雨,降水量列历史同期少雨第一位,全市出现明显旱情,部分地方出现了严重旱情。8月11日和15日,市气象局先后发布了干旱橙色和红色预警信号,并启动长春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3日长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了抗旱三级响应。

中国气象局派工作组赴旱区指导抗旱工作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素琴报道  8月14日,中国气象局派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决策服务中心专家赴内蒙古、辽宁、吉林等旱区指导抗旱工作。
  
      据了解,8月1日至16日,东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东部及华北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普遍在50毫米以下。其中,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0毫米、15毫米和16.1毫米,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少9成、8成和6成。截至8月16日,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存在大范围中旱区,吉林西部、辽宁东部和中部及内蒙古东南部出现重度干旱区,局地达到特旱。
  
      中国气象局及相关省(自治区)气象局一直密切关注旱区旱情演变情况及其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认真分析评估,及时制作决策服务材料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和当地党政部门,全力做好抗旱气象服务工作。
  
      8月11日,辽宁省气象局发布了辽西北地区的沈阳、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等六市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命令。8月13日,吉林省气象局启动了干旱Ⅲ级应急响应。
  
      8月17日至20日旱区有降水过程,对缓和旱情有利。

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中东部旱情持续  回良玉要求高度重视旱情发展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素琴 李长青 宫卫平报道  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批示要求,在切实抓好防汛抗洪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东北地区西部和内蒙古中东部等地的旱情发展,强化水源管理和调度,对抗旱减灾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受旱地区的玉米、大豆等作物正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帮助农民节水灌溉、中耕保墒和病虫害的防治。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收到批示后,要求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自治区)气象局做好气象干旱监测、预报、评估及服务,并适时派专家组赴旱情严重的地区指导抗旱气象服务工作,密切关注未来降水对缓解旱情的作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
  
      据统计,截至8月12日,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部分地区、内蒙古中东部存在轻到中度旱情。其中,内蒙古中东部,辽宁朝阳县、北票市、建平县、义县、凌海市,黑龙江杜尔伯特、大庆为重旱。据统计,吉林西部受旱面积为121万公顷,严重受旱面积为34万公顷,干枯面积为1.3万公顷;辽宁西北部地区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68万公顷,其中重旱23万公顷,干枯6万公顷。
  
      受旱地区气象部门已积极采取措施做好抗旱气象服务。8月11日,辽宁省气象局局长王江山签署了辽西北地区的沈阳、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等六市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命令。目前,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已进入抗旱应急响应状态。8月13日,吉林省气象局启动干旱Ⅲ级应急响应,并下发《关于做好应对干旱灾害气象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密切监视旱情的发展变化,积极开展实地考察,制作包括旱灾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程度等内容的评估报告。从8月14日起,全省各级台站已经及时开展干旱加密观测工作,确保数据传输正常。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多次派出专家组赶赴灾区指导抗旱工作。同时,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实施全方位的互动工作机制。面对严重旱情,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严密监视天气变化,不放过任何一次增雨作业机会。截至8月10日,全区飞机增雨累计作业90架次,地面火箭累计作业1012次。
  
      气象专家建议,目前,东北地区、内蒙古中东部的玉米、大豆等作物正处于产量形成关键期,需水量大,干旱对当地农业生产将造成影响。各地应及时组织开展抗旱工作,加强水源管理和开发,做好抗旱用水调度。根据天气变化和土壤墒情,适时进行节水灌溉,加强病虫害防治。
  
      预计未来一周,旱区大部旱情仍将持续。

吉林中西部和延边州部分县市伏旱严重  省政府依据气象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中国气象报记者宫卫平报道  连续多日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延边地区部分县市出现了严重伏旱。气象部门严密监视旱情发展,积极做好抗旱气象服务工作。8月13日,省政府依据气象预警发布干旱Ⅲ级应急响应命令。气象部门预计未来一周全省天气依然以高温少雨为主,伏旱将持续加重,西部地区可能发展为大范围严重干旱,中部地区可能发展为中度干旱,东部干旱范围也将有所扩大。目前作物正处于需水关键期,伏旱对作物产量形成将造成很大影响,抗旱夺丰收形势十分严峻。
  
      13日,省政府发布干旱Ⅲ级应急响应命令后,省气象局立即启动了干旱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级气象部门一是密切监视旱情的发展变化,做好抗旱气象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实地考察,做好旱情分析和干旱评估工作,制作包括旱灾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程度等内容的评估报告,提出抗旱对策建议,做好未来转折性天气的预测,及时开展为当地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工作。二是积极与当地农业、民政部门沟通,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积极主动了解和收集干旱灾害,及时上报灾情。三是及时做好干旱和高温预警信息的发布。四是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五是加强省级业务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做好应对干旱的各项气象服务工作。六是从8月14日起,各级台站要及时开展干旱加密观测工作,确保数据传输正常。七是加强干旱应对气象服务情况的上报工作。
  
      进入7月下旬以来,吉林省持续高温少雨,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高1.2℃,而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少71%。其中,中西部的白城、松原和长春降水量仅为6.4~11.5毫米,比常年同期少89%~92%。期间,中、西部地区旱田作物需水量在101~137毫米,与降水量相比缺90~120毫米左右;其他地区旱田作物需水量在79~107毫米,与降水量相比缺35~65毫米左右,导致作物严重缺水,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市旱情明显,东部延边个别县市也出现旱象。不仅如此,中、西部地区抽雄明显偏晚的玉米田还发生了“卡脖旱”。

未来一周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中东部旱情仍将持续

中国气象报记者胡亚  通讯员李佳英报道  记者日前从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获悉,近期东北地区西部多晴热少雨天气,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预计未来一周,旱区大部旱情仍将持续。
  
      8月8日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表明,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部分地区、内蒙古中东部土壤缺墒或持续缺墒。8月8日以来,东北地区西部基本无降水,内蒙古中东部旱区大部仅出现少量降水,旱情有所发展。干旱对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部分旱区的玉米开花授粉不利,使正值灌浆期的玉米灌浆缓慢,干物质累积少,影响产量形成;吉林西部部分旱区抽雄偏晚的玉米还遭受了“卡脖旱”。
  
      据了解,内蒙古中东部6月1日以来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左右。辽宁西部部分地区6月21日以来降水量不足50毫米,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吉林西部7月21日以来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8成,居历史同期少雨的第一位。
  
      截至8月12日,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部分地区、内蒙古中东部存在轻到中度旱情,其中辽宁朝阳县、北票市、建平县、义县、凌海市,黑龙江杜尔伯特、大庆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大部为重旱。据统计,吉林西部受旱面积为121万公顷,严重受旱面积为34万公顷,干枯面积为1.3万公顷;辽宁西北部地区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68万公顷,其中重旱23万公顷,干枯6万公顷。
  
      气象专家建议,目前,东北地区、内蒙古中东部的玉米、大豆等作物正处于产量形成关键期,需水量大,干旱对当地农业生产将造成影响。建议各地及时组织开展抗旱工作,加强水源管理和开发,做好抗旱用水调度。根据天气变化和土壤墒情,适时进行节水灌溉,及时中耕保墒,加强病虫害防治。气象部门将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预计8月16至20日,辽宁、吉林、内蒙古中东部旱区将有小雨天气过程,对缓和旱情有一定帮助。未来十天,旱区大部平均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高2℃左右,土壤蒸发加剧,旱情仍将持续。

内蒙古气象人全力抗旱保民生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王薇薇  魏学占  记者马瑞芳报道  往年的7月,是内蒙古乌拉特草原呈现碧草连天、羊肥马壮美景的季节。但今年沿阴山沿线一路走来,所能看到的却尽是枯黄的干草、干涸的土地。
  
      在烈日下,阵阵风沙袭来,挡不住牧民们焦虑的脸庞。
  
     “活了六十多岁,还没见过旱得这么厉害的年景。”
  
     “往年这时候都下了好几场雨,今年就没好好下过一场。草场一天比一天干,羊上不了膘,冬天还咋接羔保羔啊。”
  
      同样的声音,不仅仅来自位于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草原。干旱,从今年春季便开始吞噬内蒙古的一草一木。从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盟,到中西部的乌兰察布、包头、巴彦淖尔和阿拉善盟,均不同程度受到干旱的侵袭。特别是乌兰察布市发生了50年一遇的春夏连旱,6月份累积降水量只有20.7毫米。截至目前,自治区有1975万亩农田出现轻旱、1579万亩出现重旱、63.8万亩农田因旱未播种、197万亩作物干枯、6.3亿亩牧区可利用草场受旱。干旱已造成167万人、232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
  
      旱情牵动人心。为还草原那片绿,内蒙古三千多名气象人,正在加班加点做好预报预测和服务工作,在抗旱第一线付出不懈的努力。
  
      进入5月,内蒙古气象局预测,自治区东部降水仍持续偏少,温度高,风大失墒快,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两地将发生作物苗期干旱,并将加重。为此,自治区气象局局长乌兰及时向自治区政府做了工作汇报,同时紧急部署,要求各地气象部门继续加密测墒,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实施增雨作业,坚决、主动地打好抗旱气象服务持久战。
  
      7月24日,在内蒙古气象台,气象专家就乌兰察布市旱情的严重程度以及近期的发展趋势展开热烈讨论。从春季东部地区旱情发生开始,为了将抗旱服务工作做到位,每周五预报服务例会定期召开。这也是自治区气象局应对干旱采取的诸多举措之一。
  
      自治区气象局还多次派出专家组赶赴灾区指导抗旱工作。同时,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实施全方位的互动工作机制。该局还以《气象服务专刊》的方式,报送自治区政府领导。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加密监测土壤墒情2360站次,提供干旱监测评估产品18期,为党委政府科学指导抗旱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面对严重旱情,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严密监视天气变化,不放过任何一次增雨作业机会。全区8架增雨飞机、242部地面增雨火箭严阵以待,准备随时出动,增雨抗旱。6月3日,气象部门及时开展了火箭、飞机立体交叉增雨作业,各地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全区旱情有所缓解。7月13日,气象部门再次进行大规模增雨作业,中西部部分地区旱情得到解除。
  
       截至8月10日,全区飞机增雨累计作业90架次,地面火箭累计作业1012次。作业区域覆盖了全区大部地区,为缓解旱情、增加有效降水、保护生态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辽宁省气象局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  
  
       中国气象报讯记者李长青报道 受持续少雨影响,辽西部分地区出现了60年来最严重的伏旱,根据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启动辽西北地区抗旱Ⅳ级应急响应的通知》,辽宁省气象局8月11日8时发布了辽西北地区的沈阳、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等六市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命令。
  
       自6月9日入汛以来,受持续少雨影响,辽宁至今没有进入气象意义上的主汛期。6月21日以来,辽西地区平均降雨量达117.8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辽西部分地区出现了60年来最严重的伏旱。截至8月10日,辽西北6市33个县(市、区)的436个乡镇发生不同程度干旱,农业干旱影响人口444.39万人;农作物受旱面积1253.39万亩,其中干枯152.12万亩,重旱487.22万亩;有281.21万亩水浇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有31.24万人,8.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有1个地级城市、4个县级城市、5个城镇供水受到影响,日缺水总量约10万吨。
  
       目前,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已按照省气象局相关要求,进入抗旱应急响应状态。各市气象局组织本地区春季土壤墒情观测站开展了土壤墒情观测,旱情发生地所在观测站同时开展农作物受旱面积调查,同时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及时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旱情分析及农业生产对策等,并配合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准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沈阳中心气象台加强了天气会商,随时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决策气象信息。沈阳区域气候中心加强了旬滚动、短期气候预测工作。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根据监测资料实时制作干旱监测信息产品,从气象角度评估旱灾影响和损失,制作干旱影响评估报告。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已做好大规模增雨的准备。

辽宁西部出现60年来最严重伏旱

义县农民进行生产自救(来源:新华网)

中国气象报记者付晓玉报道  8月11日上午,省气象局局长王江山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有关单位加强干旱监测预报、旱情的综合分析评价等工作,及时组织编写决策气象信息,为各级政府指导抗旱提供科学依据。当天,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孙先健致电辽宁省气象局,了解辽西旱情和最近天气趋势,要求继续做好干旱监测、气象预报预测工作;要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据省气象局对辽西北旱情进行调查发现,辽宁西部朝阳县、北票市、建平县、义县、凌海市降水偏少5成以上,已出现60年来最严重伏旱。预计未来5天,辽西地区仍无有效降水,干旱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据统计,今年6月21日至8月1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50.1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少。
  
      8月10日,副省长陈海波在听取省气象局抗旱工作汇报后,要求各部门积极有效地组织抗旱,减少旱灾损失;气象部门要加强旱情监测和气象预报预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据悉,省气象局已经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就近期天气情况以及如何应对干旱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目前,气象部门已准备好增雨飞机和火箭发射装备,随时准备开始增雨作业。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