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气候变化 》正文

我国气候变化应对标准框架已初步形成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9-12-01 10:54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中国气象报记者冯君 通讯员张钛仁报道  目前,我国气候与气候变化应对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为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记者10月14日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标准日座谈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10月14日是第40届世界标准日,国标委在浙江、北京两地分别举办论坛和座谈会,紧紧围绕 “标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主题,大力宣传标准化工作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中国气象局等30多家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中国气象局代表在发言中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而标准是获得最佳综合效果的根本保证。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支撑部门,中国气象局不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力度,气候与气候变化应对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为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应对气候变化既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课题。与会代表建议,充分发挥标准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应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立法进程,抓紧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完善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组织,明确标准制修订重点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全面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国标委副主任孙晓康在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国标委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发挥标准化工作的作用,为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运行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今年世界标准日主题确定为“标准应对气候变化”,其目的是呼吁全社会充分认识标准的价值,有效运用标准,科学理性应对气候变化。该主题由全球三大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共同确定。

  据悉,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加强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2009年中国气象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气象标准化工作会议,组织编制了《全国气象标准体系构建与2009年至2011年标准化发展规划》,下发了《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截至2008年年底,已颁布和实施气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21项,截至目前已经成立了3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3个分技术委员会。(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