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措施】巧以技术抗旱魔——我区农业部门全力推进科学抗旱保春耕
广西新闻网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贺亮军 旱魔肆虐三季,桂西北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目前旱情仍在往深度、难度、广度方向发展,全区1200多万亩田地“喊渴”,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面对灾情的严峻考验,全区各级农业部门大施先进抗旱技术,多措并举抗击旱魔。
力推技术 用好每一滴水
近日,记者在钦州市浦北县目睹了一道特殊的风景:西瓜苗在“白色被子”的保护下,郁郁葱葱,拱起的天膜上,颗颗水珠晶莹剔透,而膜外田里的土,却干得用手一捏便成粉状。瓜农说:“今年旱情严重,如果不盖膜,瓜苗会因为缺水而无法种植,而现在一星期浇一次水就行。”“三避”技术为农业抗旱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南宁市的西、甜瓜生产因为用上该技术,得以将秧苗保全。
堆在田间地头的废弃物秸秆也是抗旱的“宝物”,给农作物覆盖上秸秆和盖膜有一样的功效。为此,自治区农业厅于3月24日下发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禁止秸秆焚烧的通知,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推广力度。
此次旱灾中,保水剂在桂西隆重登场。保水剂是一种高分子树脂,有粉末状、颗粒状、水剂等几种。保水剂有着神奇的吸水能力——能吸附相当于自身重量100-200倍的水。
自治区农业厅土肥专家何礼新介绍,在目前极度干旱的情况下,如果抽水或挑水灌溉土壤,水分很快就被吸收或挥发,作物难以“喝”饱,用上保水剂,土壤就像海绵一样,牢牢将水“抓住”。目前,自治区农业厅已调剂一批保水剂到百色、河池等重灾区做试验示范,进行大力推广。
在“滴水贵如油”的旱区,滴灌技术将每滴水充分地送到了土壤里。这一技术原理简单,即用水泵将水从水源压上来,然后经管道通往每一垄田地,管道上有一个个小孔,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一滴滴地浸润到作物上面。农民还可将肥料溶入水中,以同样的方式“喂”给作物。据了解,这种“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一能省水,每亩次用水量仅为1立方米左右,相当于地面灌溉用水量的1/7,喷灌用水量的1/3;二是省肥、省工,随水滴施化肥,能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效,并能减少修渠、平地、开沟等的用工量,比地面灌溉省工50%以上。
分类指导 遍播每一寸土地
为打赢抗旱保春耕攻坚战,我区各级农业部门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和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抓抗旱,发动群众全力以赴抢播抢种赶季节,确保不撂荒耕地,不延误农时。
百色市右江区永乐乡丰桥新村是当地闻名的西瓜种植乡。记者看到,成方连片的梯田里有几十位村民在忙碌,为出苗的西瓜覆盖地膜。村民黄祈学夫妇正为自家覆盖了地膜的西瓜浇水,水是从附近水库用水车运来的。黄祈学说:“往年这时候,西瓜秧发育一节长达20厘米,今年这一节才五六厘米长。为了保证干旱不减产,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搞间作套种。”
百色市农业局总农艺师顾华东介绍,全市通过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新技术,用水量只相当于传统漫灌的20%左右;农技人员引导农民及时改种玉米、大豆、红薯等旱地作物,想方设法稳定春季农作物面积。
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说,为了努力实现大旱之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全区各级农业部门务必要实行分类指导,做到科学抗旱有效抗旱。3月份,旱情一步步朝着严重化发展。自治区农业厅两次在媒体刊登《抗旱保春耕分类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指导春耕春种。桂西北为重旱区,要在保障人畜饮水的前提下,对农业生产作出科学安排,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及时调整结构和改变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综合配套抗旱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其他地区则被分成中旱区和轻旱区,中旱区要大力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强化季节意识,加快春耕进度,尽量挽回灾害损失;轻旱区则要尽量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实现多增产、多增收,为全区农业生产多作贡献。
多措并举 润泽每一颗民心
面对灾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春节期间专程到广西深入东兰、巴马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农业部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广西调研共商对策。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旱区调研,并于3月1日启动“全区十万工作队员深入农村开展强基惠农春季大行动”。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自治区农业厅紧急行动,于春节前后由厅领导带领农业技术人员先后5次到河池、百色和南宁等地指导抗旱促春耕工作,并紧急下拨50万元抗旱经费支持东兰等地抗旱备耕;全区农业系统组织3万名工作队员,采取分片包干形式深入抗旱一线,并特别派出3路工作队到东兰、巴马等严重旱区蹲点指导,以点带面推动抗旱保春耕各项工作。
为推动科学抗旱,分类指导抓落实,3月1日下午,自治区农业厅专门召开农业抗旱保春耕专家研讨会,自治区水利厅、气象局以及广西大学农学院、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专家共聚一堂,围绕有效应对当前严重旱情献计献策。大家形成共识,重点要扩大推广良种良法,千方百计打赢抗灾夺丰收攻坚战。与此同时,自治区农业厅重点在东兰、巴马等特旱县创办3个抗旱保春耕示范片,主要推广旱育秧苗、水肥一体化、“三避”、滴灌等抗旱先进技术和超级稻、耐旱作物良种等科学技术。
目前,全区农业系统工作队员纷纷深入各地田间地头将水稻旱育稀植、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科学利用水资源等先进实用技术传授给农民群众,并做好春耕生产所需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供应服务工作,确保春种春播工作有序开展。至3月25日,全区投入抗旱人数567.80万人次,抗旱资金2.21亿元,累计抗灾保苗441.84万亩,完成改种补种面积39.48万亩;已浸播早稻种子1750.26万公斤,占应播量的70.20%,其中玉林、北海早稻种子浸播已完成,南宁、梧州、防城港、钦州市早稻种子浸播已达九成以上;犁耙田563.80万亩、整秧田97.56万亩,已插早稻42.09万亩。 (来源:广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