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信息动态 》正文

郑国光:气象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0-05-04 10:02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气象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在“十二五”气象科技发展院士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

各位院士、各位专家:
 
      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能请到各位院士专家在这里共商气象科技发展大计。在座的各位院士专家都是科技界的泰斗和精英,很多都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为气象科技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对各位院士专家莅临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给予中国气象科技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这次请大家来,主要是讨论“十二五”气象科技发展问题。气象事业是一项科技事业。气象事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必然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气象工作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中国气象局历届党组都高度重视推动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应用科技成果,并在重大战略规划、现代化建设、重大服务中重视发挥专家的智慧和作用,以诚恳的态度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十二五”气象科技发展问题,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思考,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现在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推动气象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局党组中心组对国家领导同志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指示的学习,结合近些年来气象科技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未来气象事业要有更大发展,关键在于提高软实力上面,在于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来推动气象业务发展和气象事业的发展,在于全面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素质,来适应气象事业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的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本世纪前20年的两步目标,即:2010年中国气象水平要达到20世纪末的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这个目标的实现还要依靠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依靠人才队伍的提高。所以,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我们要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气象科技事业发展,需要我们客观冷静地总结成绩和经验。总结成绩是为了全面掌握气象科技事业发展的现状,客观分析哪些领域我们具有优势,哪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哪些气象科技战略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而坚定继续推动气象科技实现更大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鼓舞我们努力创造世界一流气象科技成果的勇气和志气。总结经验,不在于停留于已有的做法和实践,更主要的是能够汲取以往推动气象科技发展的成功做法和实践经验,给后来的同志提供学习和借鉴,确保气象科学技术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确保我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不落后、不停步、不折腾,确保各方面力量能够有力调动、各方面资源能够有效利用。

第二,推动气象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正确判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气象科学技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天然的需求和巨大的优势。与过去若干年相比,人类社会对于发展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强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我国党和政府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摆在了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用了相当长的篇幅强调防灾减灾工作,首先就是要求我们探索自然灾害的规律,提高对防御气象灾害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给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要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增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中央政治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安排了两次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集体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重要国际会议几乎都要谈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这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再次表明我国气象事业和气象科学技术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气象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未来5年,应当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机遇和条件最好的5年,是气象科学技术大有作为的5年,是气象科学技术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5年。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难得的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用强大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现代气象服务发展水平。

第三,推动气象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科学谋划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大凡方针正确、政策对路、目标合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走弯路。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大政方针十分明确,我们要坚决落实。当然还需要在总的方针指引下,理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确定优先领域,抓好关键环节。气象科技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重大关键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气象事业发展到今天,必须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从科技支撑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继续下大力气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一些关键领域要能够形成明显优势。

回顾我国在数值预报方面所走过的历程,对我们很有启发。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在数值预报的业务、研发方面就起步了,起步不晚。我们也曾经研制出A模式、B模式,但因为不如国外的模式,都被我们放弃了。后来我们又陆续引进了T42、T63直至T213、T639。本世纪初,中国气象局党组下决心研发自己的数值预报模式。仅仅10年的时间,我们研发的GRAPES全球模式正在业务试运行,区域模式已经投入业务运行。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与实际业务需求还有比较大的距离,但我们一定要坚持把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发做下去。通过整合各种力量和各种资源,中国气象局已经在昨天正式成立了数值预报中心。另外,我们最近正式启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我们要利用国内国际的各种资源,联合国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推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中国气象局在气象卫星及应用技术、新一代气象雷达及应用技术、数值预报技术、多源资料分析与融合技术、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考虑,但还不够全面。科技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什么都做就什么都搞不好,所以还要突出重点,划分出优先级。我们应仔细思考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把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于气象业务、服务方面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上,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我国的气象科技创新。在这些方面各位院士专家更有发言权,希望能多做些研讨,形成更多共识。

第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各方面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各方面对气象科技发展越来越关注,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时,当年从科技部划转到气象局的科技经费是700万元,而近几年中国气象局系统每年得到的科研经费超过了2亿元。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国家对气象的科技投入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气象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怎样利用好国家的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进一步做好气象科技工作,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现阶段科技发展更需要的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让科学家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科研,集中精力出成果,多给一些关怀,少添一些干扰。要尊重气象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既加快发展又不能急于求成,既鼓励探索又允许失败,既注重研究开发又注重成果应用。所以,今后的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依靠好的制度和政策。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不断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方面中国气象局有责任,我们将在转变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方式上出好政策、下大力气。中国气象局将把刚刚成立的数值预报中心作为一个试验田,为科学家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科研和成果应用的环境,让他们集中精力来从事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发、改进的业务化工作,以免他们陷入繁琐的行政管理。

第五,推动气象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依靠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气象科学技术发展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开放合作。仅仅依靠几个单位、少数精英办不了大事,成不了气候。仅仅局限于国内发展也不能站在世界前沿,不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也难以提升科技实力,赢得国际尊重,发挥更大影响。中国气象局确定行业专项从一开始就立足于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解决制约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离不开中科院、高等院校、各有关部门的广泛参与,离不开全行业乃至其他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联合攻关,离不开业务服务专家和科学研究专家的通力合作。开放是出路,合作是法宝,团结出力量。我们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努力创造气象科技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新局面。中国气象局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促进中国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组织一些大型科学实验,也要向所有的科学家开放,欢迎大家共同参与。

各位都是科技界的元老、泰斗和栋梁,今天请各位来,就是想借助各位科学家宽广的视野、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献计献策,为“十二五”气象科技发展把脉,为气象事业发展领航。希望各位多出主意,多提意见。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为中国气象科技的发展献计献策,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