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信息动态 》正文

特大干旱重创云南生态 专家呼吁推进补偿工作

来源:云南法制报    发布时间:2010-06-02 15:08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我国最大的虹鳟鱼养殖基地会泽毛家村水库水量大幅减少

编者按:

5月底,云南省的主要干旱区迎来了一场持续的大雨。我省严重的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然而干旱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干旱中,珍贵动植物的栖息之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花卉的数量和品质下降严重……这一切都并非如旱情一样能随一场大雨而结束。干旱对我省生态与经济的影响仍将延续。

云南省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生物基因宝库”。目前,云南共有152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300万公顷。然而,在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发生后,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究竟受到了多大影响?云南林业厅给出了答案:干旱使云南省约750万亩自然保护区受到影响,重旱面积约10万亩,导致部分面积较小、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源枯竭、湿地面积缩小,野生动植物生存和栖息环境受严重影响。然而这还仅是个开始。省林业厅的一位专家认为,由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强、关联度高,旱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损害,影响深远,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恢复,有的影响甚至不可逆转。

植物:大量珍贵野生植物死亡

省林业厅的调研资料显示:滇中、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北的农田、疏林、少林地区和岩溶石区及干热河谷区,旱情对当地野生植物造成的影响较大,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发现攀枝花苏铁大面积死亡,楚雄州南华县156株国家Ⅰ级保护植物野生苏铁死亡。大围山国家级保护区100余株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蚬木及红河州金平县和个旧市红河流域保护区外的50余株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柄翅果濒临死亡。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37株红豆杉、珙桐等重点保护植物,出现零星死亡现象。

不仅如此,干旱还导致云南省部分自然保护区多次发生森林火灾。个旧、蒙自、屏边3县市交界处的大围山国家级保护区内多年未发生过森林火灾,在这次干旱期间已发生多次森林火灾,大量红河苏铁及其大片生长环境被烧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也多次发生森林火灾。

动物:黑颈鹤数量减少 野象提前下山

动物的栖息之所大多为森林或湖泊,森林和湖泊受到影响,动物自然也不能幸免。

据了解,香格里拉县的拉纳帕海湿地急剧萎缩,湿地内的高原鱼也因为水少而大量死亡,以高原鱼为主要食物的黑颈鹤,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困境。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的研究人员贺鹏一直在关注着拉纳帕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他对当前保护区内的黑颈鹤、赤麻鸭、绿头鸭等水禽的数量忧心忡忡,“总共还有500来只,今年4月,纳帕海水禽数量比去年同期少了70%,种类少了30%以上。”

曲靖市会泽县黑颈鹤保护区内的黑颈鹤,往年通常在3月底4月初才会离开,今年则提早了一个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杨晓君介绍,除湿地干涸直接导致动物死亡或减少外,部分干旱地区野生动物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受影响最大的是鱼类和两栖类,其次是鸟类。目前处于繁殖季节的动物,尤其是鱼类和蛙类,不能正常繁殖;干旱和高温还可能造成动物北移,改变本地动物多样性。

干旱甚至还影响到了野象的生活习性,省林业厅工作人员介绍,今年2月初,西双版纳州10余头野象钻出密林,先后进入三岔河谷中饮水、寻找食物。相比往年,象群提前了半个多月下山觅食。一名常年和野象打交道的工作人员推测,因为今年气候干旱,使得森林中食物减少,野象被迫提前走出森林觅食。

普洱市澜沧县糯扎渡镇勐矿村下勐矿组周边的亚洲象,因水源短缺已到澜沧江边1个多月未返回森林。

干旱除了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外,还导致了病虫害的加重,省林业厅的专家介绍,今年,云南病虫越冬期较往年大幅缩短、世代重叠。

湖泊:增加蓝藻暴发可能性

干旱也给高原湖泊治理带来更多的挑战。气温升高、空气干燥,使湖泊蒸发量增加,水位急剧下降。

据了解,初步统计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体水位较2009年平均下降1米,其中阳宗海水位已经下降了1.9米,干旱伴随着气温升高和光照时间增加导致水温升高,在水体较浅的滇池、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水温升高,加快了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云南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段昌群预测,流域能够补充到湖泊里的水量显著减少或断流,使湖泊的水循环状况发生改变,导致水体中的污染物相对浓度增加,水质更易恶化,大大增加了蓝藻暴发的可能性。

“修复生态环境不应只是云南的事”

云南地处我国长江、珠江等重要河流的上游地区,也是多条国际河流的上游地带,长期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下游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游在这个过程中是受益者。

段昌群认为,上游某些地区致力于环境保护,为下游的黄金经济带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下游地区在获得经济收益时应对上游地区给予补偿;上游从下游地区的经济补偿中获得纵深保护森林资源的动力,下游地区才能在更好的环境条件下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经济。这是一种双赢,对各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修复云南生态环境不应只是云南的事。“受益者补偿”也是国际通行惯例。鉴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全国一盘棋,在目前难以在下游收取补偿税费的情况下,以国家为主体开展生态补偿就特别重要。为此,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统筹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尽快推进生态补偿工作,为云南和相关区域之间的综合与平衡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杨晓君提出,我国一直缺少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数据,现有生态监测体系也多为对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等的监测,野生动物监测多被边缘化。鉴于干旱影响可能有滞后效应,他建议建立包括动植物学在内的多学科长期监测站点,或在现有的监测站点中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将野生动物监测纳入国家监测体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长期的监测数据。(来源:云南法制报 记者:白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