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气候变化 》正文

应对极端天气要加强风险管理

来源:经济观察网    发布时间:2010-06-28 10:23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今年以来,异常气候在中国陆续“上演”。从西南大旱、东北暴雪到南方持续暴雨和重庆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4月份,国内甚至同时出现了6种极端天气,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出现的暴雨,湖北、贵州、云南等地遭受的风雹灾害,华北、东北出现的大范围降温,西南部分地区依然持续的旱情,新疆、甘肃遭遇的沙尘暴,哈尔滨出现的暴雪等,极端天气一齐登场。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表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还有可能继续增加增强。他认为,21世纪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可能更为频繁,部分地区夏季炎热日数、强降水事件都可能增多;台风和强对流天气可能更强;冬季寒潮将可能继续减少。

面对难以琢磨的气候变化,有分析人士认为,人类活动对其负有“主要”责任。但这个“主要”的比例究竟有多大,并没有确切的数字。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更有专家直指,出现极端气候原因,与全球性变暖存在莫大关系。但也有专家认为,温室效应并没有这么简单。对此,本报就极端天气产生原因、应对措施、气象科普情况以及目前我国防灾减灾薄弱环节等问题,专访了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
  
经济观察网:华南、江南此前都发生了暴雨,那未来是否还有更大的暴雨?产生暴雨的原因是什么?

陈振林:目前,华南还处在前汛期,没有结束。我们针对前期强降雨的原因做了认真的总结分析。造成暴雨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北方冷空气频繁来袭;二、南方、西南的水气输送,在我国华南、江南上空造成了冷暖空气的交汇,造成了强降雨天气的过程。现在汛期刚开始,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每个过程,全力做好预报预警和服务工作。
  
经济观察网:今年以来,各地极端气候的现象比较频发,产生这一类情况的源头是什么?这与全球性变暖是否有关联?

陈振林:我们正在经历的大气环流系统中,每一个成员都会有异常,比如温度、降水、风等,而每一个成员异常的相互作用有时候会导致我们所经历的气候有一个大的异常。针对每一次极端天气事件,都有具体的原因。我们更关注每次极端天气事件,或者说灾害性天气过程可能造成的影响。当然,全球性变暖的问题,专家们也一直在研究,但我们不能直接指出每一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都和全球变暖有关联。

另一方面,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呈现出了频发多发的情况,这些问题专家们也在研究和讨论。比如,针对某一个地方,出现强降温和强降雪,这都值得我们探讨。但是变暖的概念是全球尺度的概念,从专业角度上讲,气候异常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气候永远没有在固定的一个平均状态下的时候,但也不会偏离的太多。如果偏离的太多,就叫做极端异常。
  
经济观察网:那像此类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我们国家是否有应对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陈振林:在遭遇此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我们首先要做好防范,当然除了传统预报、预测和预警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要对历史上这个地方发生的完整的灾难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判断出哪些地方灾害多发,一旦出现可能发生灾害时,提前进行防范,做到心中有底。此外,对基础设施规划以及百姓居住等各方面,都要针对高风险做好针对性的防范。要做好真正的防灾减灾。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风险的转移和规避,实际上就是保险。目前,这一切正在逐步完善,国家正在实施和进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已经让农民受益了。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面前,我们可以通过保险来转移和减少一些灾害损失。所以我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长期的任务,做好防灾减灾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必须抓好这个方面的工作。
  
经济观察网:目前国内在防灾减灾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如何避免?

陈振林:在每一次重大灾害面前,都有值得总结分析的地方。比如,在预报方面有好的经验,可以分享。灾害发生了,针对灾害为什么会发生,我们也做了认真的分析,发现可以在有些防灾措施上做的更好,能够更好地避免灾害。比如预警措施问题,预报不等于预警。如何预警可以进村入户、送到公众手里,就会起到很大作用,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努力,也就是预警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这里面涉及政府部门、社会、百姓自身等各方面的合力,现在针对灾害预警,国家也很重视。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出台后,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都很重视,我们的预警信息和灾害预警快报、专报发送了以后,各地方政府反应迅速,针对一些薄弱环节进行了及时处理;有的时候,还会把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及时在本部门内转发,大家都在努力做到灾害联防联动。值得说明的一点是,防灾减灾很重要、很关键的一个方面也在于公众自身防灾意识的提高,我们在科普宣传方面还将持续加强,另外,这一意识是各个环节都要培养的,从社会到部门到公众自身都需要同步强化,才能真正实现联防联动的局面。

  
经济观察网:目前中国的气象科普情况如何?有哪些方面建议?

陈振林:科普需要不停地、长期地进行宣传。近年来,中国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尽管气象科普宣传的效益日趋显现,老百姓对气象科普宣传很认可,但是气象科普质量和力度与社会的需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目前,我们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科普队伍,不能再沿用老一套的依靠兼职队伍来推广气象科普知识的做法。在科普方面需要和媒体经常加强互动。今后,特别是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后,我觉得气象部门内部应该做好预报服务总结,外部要积极与媒体做好沟通,毕竟媒体是发布气象信息特别是传递气象预警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这需要大家一起坐下来好好交流。当前,国内气象科普需要通俗化,老百姓看不懂、听不懂气象科普,自然难以实施有效的防灾减灾和科学的应对气候变化。而且应将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使气象科普工作更加融入社会、融入百姓生活、融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发挥科普工作更大的作用和效益。(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