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西北之殇

地处北半球中纬度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一个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干旱区的独特地带,在全球环境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但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带,也是生态环境变化最脆弱的地区。随着全球变暖,这一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短缺,天然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气象灾害不断增多,其中,干旱是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西北地区气候呈干旱少雨特点
据兰州气象干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耀辉介绍,上万年前,有一个名为副特提斯海的古海,其东南部曾深入中国境内,使海陆分布状况发生变化,其周边地区气候变得湿润起来,但以后海水量逐渐减少,从而使亚洲中部迅速变干,大陆性气候特征慢慢增强。此外,随着地壳运动,青藏高原海拔开始出现上升趋势,最终整个高原隆起,从而阻挡了暖湿的夏季风气流北上,使中国西北内陆地区逐渐形成了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
现在,西北地区东部受太行山、祁连山等各大山脉的阻挡,使得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从而使得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南部又受到青藏高原、昆仑山、阿尔金山等高大山脉的影响,使得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也难以到达,进而降水进一步稀少。这两大原因是西部干旱的首要原因。其次西部地区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降气流,使得降水也很少。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使土地荒漠化、干旱更加明显。
气候变化加剧西北干旱
兰州气象干旱研究所科研人员根据1961年至2008年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5省(自治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降水和干燥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得出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总体事实:气温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全国;降水除了新疆北部、祁连山区和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降水增加,甘肃河东地区、青海东部、陕西、宁夏等地区明显减少;整体暖干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干旱受灾面积呈急剧扩张趋势,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不断增加,对农业的危害也在加大。
显而易见,气候变化加剧了西北地区干旱。
冰川退缩,雪线上升。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冰川面积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
流量减少,水资源短缺。气温升高使西北地区各种水体的蒸发量加大,农业灌溉用水、生态用水及生活用水的量及比例亦增大,各地水资源总量基本呈减少趋势。
土壤环境改变。气候变暖加快了多年冻土层融化以及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的变化。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气象灾害和农业病虫害加重;另一方面,气候变暖利于棉花、工业用玉米、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则相应减少。
遏制干旱任重道远
研究发现,虽然西北地区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但局部也出现暖湿现象。气候暖湿化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出现的大范围的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湿润度增大、水资源增多、自然植被变好等气候现象,对干旱的遏制将起到重要作用。
就应对干旱,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研究员提出3条建议——
重视西北地区生态和环境建设,继续加大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对于近年来生态已经趋于好转的地区,要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等生态保护工程,减少和避免人为破坏,促进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对于生态持续恶化的地区,要加大退牧还草、防沙治沙、人工建植、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力度,有效遏制生态退化趋势,切不可等待气候暖湿来改变一切。
加强西北地区人工增雨工作。西北地区天山、祁连山、三江源区等山区的空中水汽资源相对丰富,仅有15%左右形成降水,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人工增雨(雪)的极佳地区。
完善西北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开展西北地区气候变化问题专项研究。(作者:本报记者 倪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