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九四二

“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俺娘,自打俺记事起,就没有见她流过泪,也不吃肉。几十年后,当我为了一篇采访,问到1942年时,她一脸的茫然。一九四二年?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你到底指的是哪一年? ”
死尸横野 无殊地狱
《1942》电影中,原先锦衣玉食的老东家带着全家踏上了满是饥民的逃荒路,一路上,他的老婆和儿媳妇饿死了,为讨女儿活命,将女儿卖去青楼。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也在这条辛酸路上,他记录下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质问这场大浩劫。
从白修德和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拍摄的照片看,人们用衣襟盛起树皮和草根;饿晕在地的妇女,嘴里含着难以下咽的草根;画面中的脸庞,骨瘦如柴;逃荒的人群爬满了火车……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南卷)》中,收录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大旱,第一句就写着:“春不雨,夏、秋久旱,井涸塘竭,禾稼焦枯,饿殍盈野。 ”
等到第二年,继续春旱,《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南卷)》这样写:“那时河南三千万人,十之八九是困于饥饿之中。廖廓中原,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根据当时不完全统计,仅河南一省就饿死三百万人之多。 ”
“死尸横野,无人收埋,鬼哭神号,无殊地狱。 ”这句话收录在河南省社会处编印的《河南灾情实况》一书中。河南省档案馆收藏的《国民党上蔡县执委关于报因灾吃人情形的呈》证实,河南旱灾期间,确有“吃人”惨剧发生:上蔡县吕店镇第十八保第十一甲王庄60余岁的贫民刘卷良,家贫如洗,乞讨无门,曾在(1943年)3月4日将饿死的乞丐“解割煮食”,以救饥荒。
《1942》电影中的镜头都几近真实地发生过,为了一块饼干出卖人格,为了讨斗米卖了孩子,为了活命当了妓女……1943年12月,河南省政府编印的《河南省政府救灾工作总报告》显示,全省111个县中有96个县被列表统计,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
在影片中,当白修德愤怒地质问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时,蒋鼎文说:“如果两个人要同时饿死的话,饿死了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 ”
天灾和人祸
河南省气候中心的高级工程师王记芳1942年尚未出生,不过作为一名气候专家,她知道这段历史:“那一年,河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 ”
王记芳说,综观1942年河南大饥荒,干旱是重要原因。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加大,土壤严重失墒,导致秋粮绝收。
此外,由于温高少雨,1942年,河南小麦收获季节遭受大范围严重干热风。据史料记载,全省有34个县、市出现干热风,严重干热风加剧了旱情,造成小麦干枯,大幅度减产,一般仅收获两成,为饥荒埋下伏笔。
“1942年的高温,还诱发大批蝗虫出现。 ”王记芳说,1942年秋天就有蝗虫了,1943年蝗虫成了灾。
“到处都是蚂蚱啊,一片黑压压地飞过去,能把太阳都遮住了,蚂蚱过去,高粱就只剩下秆了。”老人们回忆说。人们为赶走蝗虫,都把蝗虫称“蚂蚱爷”,盼着它们赶紧走。
史料记载,1942年河南等省降雨少引发蝗虫大量繁殖,在严重地区,蝗虫过境,遮天盖地,晴天如阴,蝗虫落地,作物尽毁。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72个县、市有蝗灾的记载,干旱引发的蝗灾是加重灾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就指出“纯粹拿自然条件来解释灾荒发生的原因,实在是很肤浅的”。在他看来,我国历史上的每一次灾荒,若仔细研究它的根源,几乎很少不是由于剥削制度的存在。
1942年,河南地处抗日前线,境内兵荒马乱,大量军需供给靠人民负担。 1941年起,中国的战时粮食实行全面统购机制。 1942年的河南灾荒,正赶上了粮食归中央分配的新政策实施,国民政府首先要保证的是军粮供应,然后再调剂民用。但事实上,国民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狂征暴敛;地主奸商囤积居奇,残酷剥削,恶意推高粮价。
在1942年,令白修德感到悲伤的并不是死人,而是无法理解眼中所见。 “在一场大灾中,除了大自然并无别的谋杀者,死去的人们身上并没有伤痕。自然本身成了敌人。”但是,后来他明白,只有政府才能从自然的暴虐中拯救自己的民众。
正是一系列社会因素,致使河南大量灾民被饿死,人民被推向死亡的深渊。
“1942年,还会重演吗? ”有记者问《1942》的编剧刘震云。
“我们做这件事情,不就是希望不重演吗?”刘震云说。
前有古人 后望无来者
1942年河南大旱,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是灾情最严重的干旱。
中国旱灾史上最早出现的是伊洛河流域大旱,发生于夏代末年;明代崇祯五年至十五年,全国大旱,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造成起义不断,最终明朝覆灭;清光绪期间,从1876年到1879年,华北大旱持续了整整4年,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服务专家陈峪说,我国近百年来经历了3次变暖, 1885年至1900年、1910年至1940年、 1985年以后。河南发生大旱的时期正处于我国暖期,并且处于我国较暖的10年 (1940年至1949年)之中。当时,河南的降水量是近50年来的最小值,气候的确处于异常状态。
陈峪认为,气温和降水有其自身的波动规律,异常的气候状态也许还会出现。不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救灾能力明显提升,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
上世纪40年代是战乱的年代,社会环境差,科技水平低,气象机构或者气象观测都很少。现在的情况则大为不同,气象为农服务已经成为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峪说,从1998年起,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干旱监测技术和指标,研制了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自2009年起,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主,结合土壤相对湿度、标准化降水指数、帕默尔干旱指数等多种气象干旱指数,对全国气象干旱进行逐日监测,并且建立了干旱预测预警系统。
“通过技术研发,气象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指导农户 ‘看天管理’农业生产,将不利天气对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说,气象工作者可以实时掌控作物需水、自然降水及土壤水分平衡的情况。能够在产生旱灾之前,向决策部门提供精准服务。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农用天气预报从过去的十多天一期,到现在每周两期,与农时、农事贴合得越来越紧密。”国家粮食局粮油信息中心王晓辉说。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孙楠 王建忠 通讯员 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