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大旱大灾过后的几点思考
今年6月下旬以来,我州各地遭遇了持续高温无雨的干旱天气,极端气温之高、无雨时间之久、受旱范围之广,均为新中国建立以来之罕见。面对持续的干旱,我州各地迅速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全面开展抗大旱行动。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众志成城,奋起抗灾,取得了抗大旱、救大灾的决定性胜利。50多天抗旱救灾的身影渐渐远去,但旱灾过后的思考却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为此,笔者围绕如何科学抗旱、救灾彰显出来的经验与暴露的薄弱环节、节约水资源、从规划入手应对水资源短缺等,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思考之一:在大灾面前,各级党委、政府能经受严峻的考验
早在入汛之初,各级党委、政府就强调防汛与抗旱两手抓,并确定了今年抗旱工作总目标:遇中等程度干旱,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不受大的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7月中下旬开始,旱情迅速蔓延。各级党委、政府科学指挥,牢牢把握抗旱救灾的主动权,既考验了广大干部,又磨练培养了一批干部的坚强意志。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在大旱大灾面前各级党委、政府经受住了考验,成了此次抗旱救灾的中坚力量。湘西州旱情发生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出谋划策科学应对旱灾。很多党员干部奋战在抗旱第一线,为受灾群众上山找水,下村送水,入户慰问,在抗旱救灾中,做到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正是因在大灾面前,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冲在最前头,在抗旱救灾中披荆斩刺,才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尽可能降低了旱灾带来的经济损失。
思考之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大旱之年,灌区无旱,这得益于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保障了灌区抗旱用水供应。水库、灌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农水……各类水利工程,成了今年抗大旱、救大灾的“大功臣”。
此次湘西州境内的旱灾极为严重,但一个最为明显的实情便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具体体现在通村公路不够畅通,大型送水车难以抵达,只能依靠拖拉机、摩托车送水,有的地方甚至只能依靠人背马驮。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山塘水库漏水较严重,使得蓄水能力降低,难以满足干旱期间群众的用水需求,水渠缺乏必要维护,一方面是水贵如油,另一方面是水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村寨中缺乏集水窖等必要的储水设施,使得河流水井一旦干涸,村民便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无法满足。旱情固然可怕,可是旱情却暴露出了水利设施的匮乏,如果掉以轻心,将直接威胁到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当务之急,须尽快建立长效机制,把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搞好,落到实处。如此,才能减少欠账,提高抗旱涝灾害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局面。
思考之三:应增强各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防灾抗灾意识
旱灾是人类难以规避的自然现象,但是防灾于未然,御灾于最底程度却是我们通过努力能做到的。在灾情背后,也凸显出了人们的防灾意识淡薄,更是缺乏防灾、减灾的整套预警机制。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一问题在农村尤其突出。因此,相较于挖井、送水等输血型调水方式,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变“输血”为“造血”。此外,在如何减少损失,如何积极自救,如何有效实施救助,如何在降雨区抓住有利时机做好蓄水保水工作等方面都应该有提升的空间。旱灾虽不可避免,但灾情大小却有可控的余地。 旱情虽已缓解,但久旱之下也隐约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反思,今后该如何更好地做好抗灾工作,防止灾情的再次发生。我们不能以激扬的抗灾口号去遮蔽反思,也不能在对抗灾英雄的歌颂中集体遗忘反思。只有未雨绸缪,方能走得更远。
思考之四:应突出民生保障,进一步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
在大旱大灾面前,各级党员干部突出民生保障,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百姓,接地气、添底气,在抗旱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大力兴办实事保民收,不断增强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责任意识和服务群众公仆意识。
抗大旱、惠民生,保生态,积极为灾民群众解决最急需、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结合灾情详细制定今秋的补种、改种规划,狠抓落实,办一批基层灾民群众最需办的实事、好事和难事。
大力兴办实事,要全面开展联系群众、为灾民办实事和集中服务活动,做到田里损失地里补,把灾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兴办一件件、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搭建起一座座贴近群众的“连心桥”,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使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来源:团结报 作者:向民贵 石泽玉 李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