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信息动态 》正文

全面出击 切实提升城镇防灾减灾能力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4-05-13 11:02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对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防灾减灾形势愈发严峻,城镇发展与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增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人口、企业、工程设施等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城镇承载负荷不断加大。城市运行对交通、供水、燃气等市政公共设施的依赖程度很高,而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一旦受灾极易发生连锁、放大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灾难,城镇气象灾害呈现出连锁性、高影响性等特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次次考验城市安全,城市一次次暴露出其脆弱性。如2007年济南“7.18”特大暴雨造成1.4万平方米市区道路毁坏,2012年北京“7.21”暴雨洪涝灾害致使190万人受灾,2013年上海“10.8”台风带来的暴雨致使600多户民居进水5至10厘米。面对现实,我们应推动防灾减灾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切实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切实提升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应从源头抓起,重视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灾害风险评估。在组织修订城市规划设计标准,进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时,应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各地气候特点和气候承载力,降低城市气候脆弱性。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提高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设防标准,以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在此之中,气象部门应利用自身优势,以社区和高影响区域为重点,开展城镇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善致灾临界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建立并实时更新城市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气象灾害引发的城市内涝、交通安全、大气污染等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安全与发展的灾害风险评估;建立完善精细到灾害风险隐患点的分灾种风险评估等。

切实提升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应增强城市应急响应、救灾能力。各城镇应建立应急预案,一旦有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启动应急响应后各相关单位按照预案要求,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灾害损失;同时,在灾害发生后,应及时调查灾情,采取补救措施。应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确保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出去,将灾情信息及时收集回来。应加强预警信息共享,有效拓宽民众获取防灾减灾信息的渠道。气象部门要发挥“发令枪”和“消息树”作用,加强与水利、国土、城市运行保障等部门的联系,建立气象灾害多部门预警联动机制;推进城市气象灾害保险制度;探索重大气象灾害停课、停工等制度。

切实提升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应全民参与,增强灾害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惨痛的教训一次次警醒我们储备必要的科学常识和自救知识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知识储备不足、自救互救能力较低已经成为抵挡灾害的“硬伤”。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工矿企业职工等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传播防灾减灾知识;因地制宜,组织民众进行灾害演练,模拟灾害现场,积累实战经验。各级气象部门应建立常态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体系,继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鼓励社会企业、组织和志愿者等参与,将气象防灾减灾之声传遍城镇各个角落。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