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科研进展 》正文

【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张强:就想为家乡做点事

来源: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7-05-31 10:28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中国气象报记者 倪永强 通讯员 于仕琪  

“我就想为家乡做点事!”认识张强的人总能听到他这么说。身为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张强,是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奖杯印证了他为家乡做点事的承诺和半生的汗水、心血。

1965年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张强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他深知家乡的贫穷和落后。为了帮助家乡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多个国内外知名学校和发达省市研究院所向他发出的邀请,面对优越的研究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张强毅然回到甘肃,30年专注于干旱气象研究和成果转化,把青春和汗水洒在陇原大地。

张强脑海里至今还有乡亲用水艰难的画面。而正是他,带领团队揭示了西北重大干旱发生发展规律,建立干旱形成物理模型,开发新的干旱预测指标、监测指数和监测设备,创新干旱区陆面水分循环理论,开发改进陆面水分分配、合理集雨补灌、适宜期播种等抗旱新技术。

张强和他的团队提高抗旱防灾技术水平,使干旱预测准确率提高了10%,获经济效益195亿多元;研究推广的定西马铃薯延迟播种期种植技术亩产增产93公斤,永登县娃娃菜“错季播种、分期上市”种植技术打破气候制约,亩产精菜提高1000公斤左右,每亩增收2000至4000元;研究开发的陇东特色林果业综合气象服务技术、河西走廊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精细化的农产品适生区域区划等,不仅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科技“法宝”,还在周边省份推广。此外,提高干旱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水平、发现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新特征、揭示旱作农业响应气候变暖的新规律、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复杂地形城市大气污染机理及其对策措施研究、发展沙尘暴理论和预报评估技术、西北地区冰雹监测预警及防雹技术研究等九项研究成果在防灾减灾等实际应用中获得了显著的效益。

他深知,在降水上做文章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于是,张强及其团队又重点研究向天“借”水。他发现干旱区超厚大气边界层及其形成机制,揭示陆面水分呼吸和降露水形成规律及大气逆湿和负梯度输送机制,发现垂直平流对能量不平衡的独特影响,改进湍流闭合方案和非均匀下垫面通量-廓线关系,发展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获得国内外众多权威专家好评。利用其研究成果,近两年,祁连山区空中云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提前8年实现约束性目标,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下降趋势逐步得到有效遏制,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也形成了约25.16平方公里的水面。与此同时,张强带领团队还研发了智能化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不但在甘肃广泛应用,还推广应用到新疆、云南等多省(自治区),在抗旱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年,由张强主持的“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林智敏专门向张强发来贺信,全国气象部门也为之震动,很多人没想到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级气象部门能拿到这项大奖,令许多同行叹服。

近些年,张强还系统改进了沙尘暴数值模式,从预报因子到方法集成上创新了沙尘暴预报技术,发展沙尘暴定量监测技术,研发沙尘暴影响评估方法,显著提高沙尘暴防御技术,据统计使西北沙尘暴预报准确率提高了12%;揭示旱作区作物生理、生态及光、热、水和土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建立气候变暖影响与海拔高度的定量关系,提出应对气候变暖的旱作农业技术对策;发现绿洲大气边界层内部复杂的内边界层结构,解释“冷岛效应”及风、温、湿三种属性的内边界层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

同时,作为导师,张强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近50人,并指导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培养的青年人才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或科技骨干;推动组建省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国际环境蠕变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形成协同创新机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对业务支撑能力。

正直、豁达、执着、自信,这是张强治学的风骨,更是他做人的品格。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上一篇:林峰组长一行到干旱所调研指导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