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信息动态 》正文

刘雅鸣:提升气象工作水平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来源:紫光阁    发布时间:2018-08-16 14:55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国家需求找准定位、聚焦重点,切实做好“一带一路”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雅鸣

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气象事业的重大使命。6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宣布:“中方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这一承诺,既是对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成绩的肯定,也对下一步的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期望。

“一带一路”建设对气象工作提出新要求

“一带一路”建设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参与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气象工作要紧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担当起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保障的责任和使命。

气候变暖、气象灾害是威胁“一带一路”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正处在世界环太平洋和北半球中纬度两大自然灾害带上,沿线城镇和居民点密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沿线国家气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响应参与能力。应对“一带一路”沿线气候变暖和气象灾害威胁,中国气象局必须主动发挥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保障、应对气候变化等能力还有较大差距。虽然沿线国家均设有气象机构,但气象业务能力以及服务内容和水平差异较大。一些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国家的气象业务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气象资料获取手段仍较为落后,气象服务能力和手段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和应对区域气候变化的需求。

建立“一带一路”气象安全保障线是我国气象工作的重要使命担当。相较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气象现代化和服务整体水平具有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公共基础支撑、决策气象服务、气象装备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和完备的共建共享能力。加强“一带一路”气象合作,有利于推动沿线国家气象工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同时也是我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等国际计划的要求,将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带来更多空间,是我国实力的重要体现。

“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气象工作带来新机遇也提出新挑战。“一带一路”沿线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条件较差,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大,为我们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求,中国气象局必须尽快提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交通、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合作水平。此外,还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助力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目标。

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完善气象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积极通过“气象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区域气象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科技合作方面,2015年以来,我国与中亚国家气象部门代表共同签署了《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牵头成立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连续三年举办三届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在人才培训交流方面,中国气象局通过世界气象组织(WMO)南京(北京)区域培训中心,持续开设气象预报、卫星应用等国际培训课程。2017年,我国共举办了19个国际培训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385位国际学员参加了培训。在气象预报技术支持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全球数值预报系统(GRAPES)目前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落户或推广应用。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近年来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 ”建设的生动体现。目前,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WMO)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国际灾害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正在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此外,我国已经建立了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将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需求为其启动应急加密观测。风云气象卫星可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有效覆盖,能提供良好的观测视角和定制化的高频次区域观测,提高台风、暴雨、沙尘暴等灾害监测预报,将为各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生态保障作出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区域气象合作有力促进了双向提升。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将沿线区域大气科学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有力提高了我国气象科研水平。近年来,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科研人员瞄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的需求,重点开展了树木年轮气候重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同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使我国能更好地履行世界气象中心成员国职责,从而为全球和区域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席和秘书长高度赞赏中国“一带一路”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认为中国为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加强发展中国家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升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能力水平

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务科研合作,共同推进气象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科技成果、服务技术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发挥优势、形成合力,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二是关注周边,辐射沿线。按照“一带一路”建设要求,重点针对周边国家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需求,统筹考虑我国天气上游地区的资料获取需求,加强周边国家的观测、预报能力提升。通过技术、设备援助,强化我国气象技术标准对沿线国家的引领,增强我国气象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辐射力。三是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统筹气象领域中央、地方、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注重气象与各级党委政府已批准实施的经济社会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统一规划和共同建设。

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关键领域。一是要着眼于提升“一带一路”沿线气象观测资料获取能力,开展示范建设,重点是拓展风云气象卫星等关键设备的应用服务能力。二是要着眼于提升面向全球服务的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增加覆盖度和精细化水平,提升气候监测预测应用能力。三是要着眼于提升面向全球服务的气象业务支撑能力,形成“全球观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基本气象服务保障格局,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和全球其他区域有重点地发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同时大力提升气象信息覆盖能力。四是要着眼于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气象保障科研和人才支撑能力。

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要紧密围绕国家目标统筹总体布局。一是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部门之间的政策沟通和衔接,完善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二是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气象资源共享互通,拓展气象站网、技术和数据优势。三是进一步适应沿线国家和地区特点特征和历史条件,针对民生和社会需求强化气象服务。四是进一步助力贸易畅通,推动气象产业国际化发展。五是进一步强化沿线气候与气候变化联合观测研究,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打造气象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紫光阁》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