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致远 成果丰硕——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年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的第五个年头,我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世界气象组织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气象部门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保障者和重要参与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仅彰显了大国力量,更展现出国家民心相通的美好愿景。
“一带一路”倡议与WMO计划相得益彰
“世界气象组织(WMO)未来十年的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不谋而合。希望中国能够与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为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加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提供更多支持。”在今年6月22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和WMO“一带一路”气象合作会议上,WMO主席和秘书长高度赞扬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到目前,气象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清晰的路线,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2017年5月,《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签署,并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双方将在减轻灾害风险、全球气候服务框架、WMO综合全球观测系统、交通气象服务、气象研究和能力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意向书签署后,在WMO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可;周边国家对“一带一路”区域气象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年12月,中国气象局正式发布《气象“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在“五通”的发展思路上,结合气象特点提出了气象事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要任务,成为气象“一带一路”发展的行动纲领和重要依据。
今年,《中国气象局-世界气象组织“一带一路”倡议信托基金协议》签署,基金将重点支持“一带一路”气象合作相关的国际交流、培训及其他能力建设活动。
“一带一路”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初具雏形
“我们利用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获取风云卫星数据,之后发送至各个气象部门。预报员们会利用MICAPS系统预报暴风雨和降雪等天气现象。”蒙古国家气象与环境监测局航空气象中心高级预报员Narankhuu Enkhdalai在北京参加今年举办的“风云四号”卫星产品应用国际培训班时说。
不仅如此,气象服务等软实力也开始走出国门。自去年起,我国为中交建绞吸船、耙吸船、拖带船等工程船舶国内至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航线,东非沿岸拖带服务等提供多个航次的气象导航服务,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远洋导航领域的垄断。用户赞叹,我国预报的气象要素多于美国的产品,且实际涌浪高度预报得更为准确。
到目前,我国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已经初具雏形,机制不断完善。目前中国气象局面向20个WMO国际中心提供气象观测、预报、通信、科研、人力资源等各个领域的对外服务。
我国具备全球监测的能力。今年5月,“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投入业务运行,6月成功发射的“风云二号”H星可覆盖南亚、西亚、中亚和大部分非洲国家。《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将确保我国能为风云气象卫星覆盖范围内的国家提供区域加密观测和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正在试运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综合全球观测系统亚洲区域中心正在对亚洲各国气象观测质量进行监测。
我国气象全球预报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北京世界气象中心网站今年6月正式上线,我国开始为国外用户提供专业预报;全球中短期气象要素网格预报系统正式试运行;全球台风业务也已全面布局,目前已开展了北印度洋热带气旋预报业务。今年还应阿富汗政府请求通过北京世界气象中心网站为其提供干旱气候预测服务。
我国承担的“提升WMO二区协(亚洲)减轻气象灾害风险能力试点项目”已进入初步实施阶段,将建设亚洲区域气象预警支持平台,汇聚和发布亚洲区域各国预警信息,推动区域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和灾害联防。这意味着,中国气象已经在全球服务上发力。
“一带一路”建设气象合作项目初见成效
瓜达尔燃煤电站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在建工程项目之一,已列入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中,旨在为瓜达尔提供充足的电力供给。新疆克拉玛依市气象局为该项目提供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雨量等数据,为电站位置布局、运行规划提供气象条件参考。这要归功于我国在瓜达尔港建设的首个港口气象站。
到目前,我国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开展的气象合作项目已初见成效,发挥了示范性效应。
在2015签署的《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框架下,中亚区域气象科技交流机制建立,至今已举办了三届中亚气象科技研讨会,建立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在此框架下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吉尔吉斯建成了森林生态气象监测站和冰川全要素天气自动站;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自动气象站;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交通气象站;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建成港口气象站。
在2016年签署的《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框架下,中国气象局通过加强与WMO、东盟、亚太经社会、台风委员会的合作,逐步构建覆盖南海和印太地区周边国家的区域气象合作体系。东南亚地区区域数值预报能力得到提升,我国气象部门正协助缅甸气象和水文局开展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和高性能计算机建设,帮助老挝建立电视气象演播系统,与印度尼西亚商讨人工影响天气合作。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五年来,我国对非洲7国进行了气象援助,科摩罗、肯尼亚、苏丹、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喀麦隆和刚果(金)的气象观测、信息网络与数据处理、气象信息发布与服务、灾害预警等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
“一带一路”建设气象合作前景广阔
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气象事业的重大使命。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2018年环境风险在全球风险中居首位,其中极端天气更被视为最大风险。气象国际合作也因此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宣布:“中方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7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再次宣布,“要共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发展航天合作,推动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和气象遥感卫星技术服务阿拉伯国家建设”。这些中国承诺充分体现了我国在与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气象局正在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的要求,积极筹办今年的风云气象卫星上海合作组织用户需求对接会、第二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第四届中亚气象科技合作研讨会等活动,以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参与方为抓手,深化与各国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8月23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