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信息动态 》正文

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庆祝IPCC成立30周年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8-11-09 11:11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永 1988年,在一群极富远见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推动下,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创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为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以提供客观、科学的评估报告为宗旨,IPCC自诞生之日就肩负起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重任,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一直是IPCC活动的积极参与者,30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加入到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队伍,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汇集全球智慧 书写辉煌成就

4.2万条专家和政府评审意见,引用参考文献超过6000份,133位供稿作者,来自40个国家的91名作者参与编写——IPCC在今年10月刚刚发布了令人瞩目的《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伴随着报告的这组统计数据同样令人惊叹,也从一个层面彰显了报告的分量。

这仅仅是一份特别报告。实际上,IPCC每隔6年至7年都发布一次全面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参与科学家领域之广泛、规模之宏大堪称地球科学盛事。以第五次评估报告为例,来自80多个国家(地区)的830名科学家参与编写,参考文献超过3万份。

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流程十分严谨,引用文献需经过同行审议,报告编写要经过两轮专家评审和两轮政府评审,其决策者摘要还需经大会逐行审议。

正因如此,IPCC报告被视为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最为独立、客观和权威的科学参考文献。

30年来,IPCC组织数千名专家,完成了五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分别于1990、1995、2001、2007和2014年发布。评估报告系统地给出了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科学结论,代表了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应对的主流认识水平,具有极高的政策参考价值。IPCC评估报告历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直接或间接推进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促使联合国大会作出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决定;

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为系统阐述UNFCCC的最终目标提供了坚实依据,并推动了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诞生;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促使UNFCCC谈判确立适应和减缓两个议题,为《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提供科学支撑;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提出过去50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推动了“巴黎路线图”的诞生;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进一步凝聚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为推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协议产生了积极影响。

目前正在编写中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将为进一步落实《巴黎协定》提供科学参考。

迈向伟大征程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2009年发生的“气候门”事件给IPCC敲响了警钟,随后IPCC在组织管理架构、评估流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改革,报告的编写和评审流程变得更加严谨、公开、透明。

IPCC始终秉承执着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为其赢得了普遍赞誉。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称赞:“IPCC书写了最为成功的故事。”UNFCCC执行秘书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更是直言:“没有IPCC就不会有《巴黎协定》。”

积极参与 增添中国贡献

中国与IPCC的关系源远流长。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的原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推动了IPCC的创建。在IPCC历次评估报告的编写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从未缺席,而且参与度越来越广泛深入,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次参与编写报告的中国作者仅9人,第二次至第五次报告参与编写的中国作者分别为11人、19人、28人、43人,参与人数显著增加。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包括特别报告和方法学报告,入选中国作者达60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在第六次评估报告总章节减少、参与作者提名的国家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入选人数仍位居各国前列。

目前,已经有148名中国科学家成为IPCC报告的主要作者。中国科学家已连续四届担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担任第三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担任第四次、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翟盘茂研究员担任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随着我国科研水平提高,中国作者文献被引用逐步增加,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不断扩大。以第一工作组报告为例,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第一作者为中国大陆的引文数量为87篇,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增长到257篇。在以往涉及较少的第二和第三工作组报告的章节中,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出现在主要作者名单中。

在第五次评估报告编写中,来自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6个气候系统模式参与了气候变化评估工作,我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的地位显著上升,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IPCC在国内的牵头组织单位,中国气象局在每次评估报告的编写过程中,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出色地完成作者推荐、专家和政府评审等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在第五次评估报告编写中,中国气象局就动员了上千人次专家,进行了16次的政府评审。而在每次评估报告出炉前的夜以继日的大会审议中,总能听到中国代表的建设性声音。

此外,长期以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之一,一直呼吁减缓与适应并重,强调重视可持续发展和适应问题,关注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等,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切,促使报告内容更加客观、公正。中国还深度参与了IPCC运行制度改革,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并被采纳。

继承宝贵遗产 续写新的传奇

IPCC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志愿参与、多重审议、相互理解、达成共识——IPCC以其独特的方式,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机制,是人类应对重大挑战的成功案例。

IPCC科学评估不仅推动了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也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受益于IPCC报告的科学见解和指导,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在全球广泛铺展,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空前高涨。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像地球科学这样幸运,每隔几年进行一次总结梳理。在IPCC的科学评估推动下,气候变化等学科在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各国迅速成长、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IPCC更像是一所大学校,为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提供了开拓视野、分享成果的良好平台。科学家们通过IPCC交流碰撞、互相学习,友谊与合作的种子生根发芽。而许多当年参与IPCC的青年科学家如今都已成长为各领域的领军人才。

展望未来,升温2℃将使人类面临的风险大大加剧,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在摆脱贫困与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之间挣扎,人类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落实好《巴黎协定》需要IPCC提供更多的科学信息,推动国际社会合作并为之共同努力。

新时代,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立志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通过继续深入参与包括IPCC科学评估在内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建设,中国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1月9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