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信息动态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尽气象匠心 奏华彩乐章——改革开放40年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综述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8-12-28 11:46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 张宏伟 记者 段昊书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过;2018年,新时代新起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举办或承办的国际性、全国性经济、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日益增多,从“无与伦比”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海纳百川,利达天下”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每一次的璀璨盛会,必定绽放华彩,缔造中国经典。

作为各项重大活动组织实施和运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气象服务在其中的保障作用愈发凸显,而每次重大活动的举办也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每次盛会,气象保障服务的组织、管理和运行从来都是精彩纷呈。

历次实战 凝练重大活动服务“章程”

早在1949年,庆祝共和国诞生的盛大典礼,就有着气象保障服务的身影。自改革开放40年来,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从过去“零敲碎打”完成一项项任务,到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为节点,逐渐形成成熟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适应国情、社情,顺应民心、民意的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工作及技术体系。

把每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视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需求指引、重视部门内上下联动、积极探索部门间合作、加强服务规范化建设,这是是40年来气象保障服务人员给出的经验。

10年前的北京一夜,中华民族百年奥运圆梦。回望当时,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对于气象部门来说也是意义非凡。那是我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走向精细化、专业化的关键一役。

中国气象局为北京奥运会专设服务机构;申办成功之处,气象部门为选择奥运会赛期殚精竭虑;筹备赛事的6年间,气象部门积极对接组委会,不断优化服务方案,建设专项观测网络;北京、河北气象部门联合组织实施奥运会史上首次大规模人工消减雨作业,为赛事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奥运会史上第一份天气资讯类报纸《奥运天气资讯》出炉;为奥运火炬在境内外134个城市的传递,提供覆盖区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气象保障服务……

此后10年,气象部门不断从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中汲取营养、提取精华、推广经验。

——建立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枢”机构

无论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还是2018年的青岛上合峰会、上海进博会,在每一次重大活动中气象部门都设立了专事专办的独立组织。它既满足决策服务需求,不干扰举办地原有业务,又能在重大活动的筹备、临战、实战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是的,专事专办机构的设立,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每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都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展现气象部门联动互助“伙伴精神”

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中的“桥”意为“互联互助”,而气象保障服务也将这种精神贯穿始终。峰会前夕,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及北京、上海、江苏、山西和安徽等省(直辖市)气象部门倾力协助,选派专家赶赴杭州“助阵”;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针对G20杭州峰会气象保障服务制作了数值预报、热带气旋监测预警、短期气候预测等多类指导产品。峰会文艺演出当晚,从中央气象台到相关省(直辖市)气象台,视频会商系统联动的每一处都灯火通明……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青岛世园会期间,气象部门将双重管理体制所带来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各支援单位毫无保留的奉献,最终铸就了每一次“分毫不差”。

——制定重大活动保障服务的“气象方案”

2015年11月,《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组织实施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出台,使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愈发规范化和常态化。《工作指南》明确每次保障服务之前,气象部门都要了解重大活动对气象服务的具体需求、成立服务保障团队、编制服务保障方案、开展现场服务等。这也是对数十年来无数气象工作者汗水与智慧的传承。

需求牵引 让保障服务更为精细

28年前,“今夜是否星光灿烂”是北京亚运气象服务中心的会商要点。如今,做出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已经不再是难事,气象服务产品也从少到多、由粗到精,不断满足着重大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的需求。

2010年,当亚运会再次来到中国,组委会用“珠江巡游”拉开盛会序幕。而在其背后,气象保障服务事关开幕式成败。

据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制作总监路建康介绍,珠江巡游的创意以水为媒,其落实必须考虑天气因素。为此,广东省气象部门量身定做《亚运会珠江巡游应对高影响气象风险应急工作方案》,重点关注风力、雷暴、冰雹、降水和低能见度对珠江巡游的影响。

经过6年的备战,广州亚运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完备。此外,开幕式当天,仍有6辆气象应急车及数十位气象应急人员在珠江两岸坚守。这些应急车形成移动监测网络,为“珠江巡游”提供了第一手气象观测数据。

事实上,每一次重大活动,气象部门都竭尽所能满足活动主办方的需求,让与天气 “较劲儿”变成一种常态——

一群和平鸽从生命之树腾空,瞬间化为焰火,绽放空中。2018年6月9日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灯光焰火艺术表演精彩上演。

在峰会前夕,青岛弥漫的大雾却持久不散。好在提前大半年,气象部门就针对灯光焰火表演在海边举行这一特殊情况,围绕海雾问题做了预案。他们充分调用了风云气象卫星的产品,结合雷达和数值模式,精准判断了大雾的持续及消散时间。

这也不是张艺谋导演第一次与气象部门合作。从10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两年前的G20杭州峰会,再到2018年年初韩国平昌“北京8分钟”,多次成功合作,一次又一次的有惊无险,让他的奇思妙想加上了一道“气象保险”。

除了应对各项开闭幕式等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突击战”以外,精细化也蕴藏于“拉锯战”当中。

上海世博会经历了184天的辉煌与震撼,在一片喝彩声中落下帷幕。凝聚着气象工作者心血的世博会气象服务专报和承载着他们责任的预警信息,让世人感受到气象保障服务的暖心。

世博会气象服务将“以人为本”进行到底。除了发布天气预报预警、热指数、食物中毒指数等常态服务信息,气象部门还尝试开展“城市体征”预报。如遇有灾害性天气,世博园的广播会将应对措施及时告知公众。针对汛期强对流天气,上海市气象局共发布极端天气内部通报31次,平均预警时效提前了89.52分钟。关口前移,使部门联动效果显著,让气象部门成功跃升为其他部门的合作伙伴。

科技支撑 让保障服务更有底气

1984年1月,《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审议通过,翻开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崭新的一页。由于这份启程的勇气,精细化立体观测能力明显提升,基于位置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得益于此,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也“底气十足”。

天安门,祖国的心脏,许多写入共和国历史的重大时刻都发生于此。

多年前,在国庆阅兵典礼上,由于云层深厚,人们“只闻轰鸣,未见飞机”。这也成为许多气象人心中的遗憾。而随着精细化预报系统建设,气象工作者能及时捕捉那些令庆典失色的“坏天气”。

2009年10月1日凌晨,北京依旧是大雾天气。早上9点多,太阳从云雾中钻出头来。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之际,精准的气象预报预测让全世界“记住”了北京的天空。这不得不提到此次预报的“大功臣”——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系统GRAPES。在它的帮助下,北京和周边省份的千余名气象工作者,做出了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还通过人工干预手段,在北京门头沟等地区出现降水的情况下,进行消减雨作业,护佑了天安门的纯净天空。

6年后,2015年9月3日,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过去的科技成果得到继承和提升。包括X波段多普勒雷达、微波辐射针等观测设备得到应用;依托GRAPES-Meso中尺度3千米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为空中受阅梯队研发了颠簸指数、低空风切变和云底高度等预报产品;整合推出了雷暴预报产品等。

通过这些保障服务,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成功接受了中央及全国人民的“检阅”。

而一些新兴科技的加入,则让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更具科技感。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进博会在上海举行。其中5日16时,雷达回波显示一次弱降雨过程正向馆区方向移动。预报员根据传统预报认为场馆降雨约在18时30分,但首次业务应用到雷达外推上的人工智能预报判断为20时。根据实况回算,人工智能预报结论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因此,进博会气象台台长姚建群相信,传统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有机结合,能够让预报服务更进一步。

一些在重大活动保障服务过程中淬炼成熟的技术,也得到延展,最终惠及更多人。

2014年APEC峰会期间,有一种“蓝”让人身心愉悦。在APEC峰会期间,对空气污染物扩散条件的分析和预测是气象预报预测工作的重点。气象部门多次进行专项联合会商,并首次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天津市气象局的气象铁塔观测资料辅助“会诊”。尽管APEC峰会已结束,但这样的蓝色却在之后的每年愈发常见。这是由于静稳天气指数预报仍在制作和发布。汲取APEC峰会气象服务经验,让气象部门的环境气象业务更为成熟。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