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信息动态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唱响田野惠农交响曲——改革开放40年气象部门服务乡村振兴综述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8-12-26 11:40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中国气象报记者 黄彬  重农固本乃安民之基。

改革开放40年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得到了历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一代代气象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崛起,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气象工作者以此为动力,在需求中寻突破,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实践中求真知。

绘蓝图,勾勒为农服务新道路

气象为农服务历来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业生产中,不论是“看天吃饭”还是“知天而作”,天气气候条件始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正因如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从2005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对气象为农服务作出部署,指引气象工作者唱响为农服务的新旋律。

——从2005年到2007年,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渐增强;

——从2008年到2010年,气象为农服务的目标和思路日渐清晰;

——在2011年后,气象为农服务的领域和内涵日益丰富。

紧跟“三农”领域深刻变革之势,指导全国“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强调加大气象为农服务投入力度,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直通式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智慧气象为农服务、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先后被纳入其中。

这些要求从无到有,从简约到丰满,从粗放到精细,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长足发展以及气象服务在“三农”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

14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一直鼓舞着气象工作者在为农服务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气象部门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学习领会与积极实践也从未停歇。

乘势而起,顺势而为。中国气象局狠抓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围绕国家“三农”工作重点,在优化体制机制上不断发力,创新气象支农惠农手段、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等重要决策部署,勾勒出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清晰路径。

2010年,《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全面加强“两个体系”建设。

从2011年开始,中国气象局连续四年印发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文件,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充分认识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扎实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能力。

2018年,气象部门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对气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更多需求,不断丰富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内涵和特征,科学谋划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和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气象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加快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规划先行,蓝图绘就。气象部门审时度势,察发展之需,聚发展之识,思发展之策,谋划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气象为农服务道路。

看成效,扎根广袤田野稳推进

谋定而后动,事半而功倍。

从江南水乡到西部山城,从岭南湾畔到塞北边疆,在先行先试和综合示范的探索中,气象工作者孜孜不倦,勇于探索,为农服务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前推进。

1953年4月,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寒流突袭,给华北平原的百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19日至25日的一场大风过后,气温骤降,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安徽部分地区小麦枯萎,农民蒙受粮食减产数十亿斤的损失。

毛泽东主席作出重要批示:“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

56年后,同样是4月,浙江德清县第一个乡镇气象工作站正式落户。工作站由县政府和乡镇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业务进行管理和指导。工作站建在农村,服务农村。就是这样,德清把气象组织网络延伸到了农村,让气象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不仅在德清,在全国各地,如今农民想要获得气象资讯,方式多种多样,或打开手机、电视,登录网络;或听听村口的大喇叭、看看气象预警显示屏;或气象信息员上门“播报”……

作为气象为农服务实践和探索的范本,“德清模式”将气象灾害防御链条延向农村,力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庆“永川模式”将视线从气象灾害管理转向自然灾害管理,打造集灾害监测、协同研判、预警发布、联动响应、灾情速报等功能的全流程、一体化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气象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出台和实施一系列气象为农服务重大举措,推动气象服务“三农”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持续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气象支撑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气象保障农民增收的成效越来越突出,气象助力农村发展的举措越来越有力,气象工作在服务“三农”发展中亮出了优异的成绩单——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建立,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8年9月,全国农村建成5.7万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95.9%;完成2190个县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2018个县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712个县、2.1万个乡镇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专项预案,11.8万个村屯制定了应急行动计划,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日趋健全,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气象服务逐步融入“三区三园”建设,累计建成农业气象示范田1858块;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创建10个特色农业气象中心,联合开展的“直通式”服务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覆盖全国近1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惠及43万注册用户;建成由7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6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17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组成的现代农业气象主干观测站网;国内外作物长势监测及产量预报产品分别拓展到18种和14种,覆盖国外15个主要国家,国内外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分别稳定在98%和95%以上。

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县乡政府主导创建了143个国家级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和1159个国家级标准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与400余个部门和单位签署了信息共享合作协议,每年与外部门开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联合会商近800次;基层气象部门与农业、国土、水利、林业、民政、供销等22个部门开展广泛合作;初步探索形成了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参与气象为农服务的新模式。

从收集农业情报到建设“两个体系”,从开展试点探路到全面统筹推进,从粗放、落后、简陋到贴心、现代、高效,气象为农服务在实践中不断飞跃。

谋发展,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兴,则中国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对标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与气象职能作用,《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农村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相适应的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推进气象为农服务更高质量发展,气象趋利与避害的双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乡村振兴、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一系列更具针对性部署与措施的有力落实,使得气象“避害”作用更加凸显。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截至2018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自动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提升至92.3%,贫困地区自动气象站乡镇全覆盖的省份由2017年的10个增加至20个;贫困县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覆盖率达68.3%;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范围贫困县覆盖率达75.7%;完成中小河流、山洪沟、滑坡等灾害隐患点普查数据的入库和应用。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逐步完善。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共有1.3万个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90%的乡镇;1.1万个乡镇配有气象协理员,覆盖98.2%的乡镇;15.8万个行政村配备了24.5万名气象信息员,覆盖99.5%的行政村。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更加完善。772个贫困县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670个贫困县完成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并由当地政府出台;804个贫困县建立了面向责任人发布气象预警信息的手机短信发送平台;359个贫困县开展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智慧气象信息员平台实现了在所有贫困县的推广应用。

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尽管贫困地区往往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却也常常是气候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的地区。气象部门也在寻找资源优势,以发展理念塑造特色产业,不断适应服务端的新需求,推进供给侧服务的优化,使气象“趋利”作用更加有效。

木耳种植是吉林省汪清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围绕生产的关键环节,当地气象部门建立食用菌房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温湿度实时监测、阈值预警、信息自动发送、远程调控,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还提高了菌丝的成活率和品质,实现木耳增产10%左右。

今年秋收时节,在重庆市酉阳县浪坪乡官楠村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种养示范基地,“神9优25”优质米示范片比上年度增产明显,稻米品质达到国颁二级优质稻标准,每公斤收购价提高了2元。官楠村支书任位凤把水稻捧在心头,喜上眉头。

昔日之得不足以自矜,近日之成不足以自限。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新时代前行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希望的田野上,气象人携手共进,气象为农服务的最美画卷就铺展在前方。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