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大会取得历史性成果 中国贡献赢得点赞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永 第18次世界气象大会在完成各项议程后于6月14日在日内瓦圆满闭幕。大会实现对世界气象组织(WMO)治理结构的全面改革,通过未来四年战略计划,取得历史性成果。
改革史无前例 影响深远
大会通过了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的一揽子改革决议,以适应新发展形势、满足新的需求,堪称本次大会最大亮点。
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表示,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改革将使WMO脱胎换骨、与时俱进、更具现代化;助理秘书长张文建表示,这是WMO成立以来范围最广、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
根据决议,WMO将把原来的航空气象、农业气象、大气科学、基本系统、气候学、水文学、仪器和观测方法、海洋学等8个技术委员会整合为两个,即基础设施委员会和应用委员会,分别负责地球系统观测、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天气、气候、水及相关的环境服务和应用。
这一改革措施充分体现了WMO倡导的地球系统理念,旨在打破不同研究领域的隔阂,把地球视为一个整体。WMO首席科学家帕威尔·科巴特表示,地球系统理念或称无缝隙方法,意味着不同学科包括气象、气候、水文、环境乃至社会科学等间的交叉融合。这一理念的实施将极大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整体性。
佩蒂瑞·塔拉斯指出,整合建立两个技术委员会强调了地球系统观测和基于影响的多灾种预报的重要意义。
大会还通过了世界气象大会改革方案,由四年召开一次改为两年一次,议题将更加集中在战略、政策、伙伴关系等方面。张文建表示,这就使WMO一方面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另一方面也使各成员更好地参与WMO事务,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在两个基本的技术委员会之外,WMO还将建立政策咨询委员会、技术协调委员会和科学咨询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建立一个联合委员会。
改革后,技术委员会和区域协会之间将建立更加密切的互动支持机制,将有更多区域协会的专家参与技术委员会的工作。
此外,秘书长得到大会授权,将对秘书处进行改革,以更好对接技术委员会和大会的改革。
大会通过的关于水文活动、公私伙伴关系、海洋合作框架等决议将加强WMO的伙伴关系,这也是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贡献中国智慧 赢得世界点赞
中国是WMO的重要成员和积极参与者。从改革酝酿到大会讨论磋商,中国代表一直积极参与其中,提出了中国方案、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为促成大会达成历史性成果作出重要贡献。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主任曾沁告诉记者,在技术议题上,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先后有数十人参与WMO技术委员会改革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在服务领域,中国代表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在WMO未来发展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设计上,坚持气象防灾减灾的突出地位,特别强调要服务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防灾减灾事业,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巡视员李明媚说。
从“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发展理念和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全球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出发,中国代表多次在大会上建议加大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和服务人道主义等项目的投入,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认可和支持,最终被大会列入未来四年战略优先项目。
中国气象局承担着WMO世界气象中心业务,未来将在支撑亚洲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及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王建捷表示。
中国还从自身业务集约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出发,为WMO改进包括空间计划在内的全球综合观测业务、无缝隙全球数据处理预报系统和WMO信息系统的协同设计提出了宝贵意见并被大会采纳。
基于中国全球业务发展理念和WMO未来长期战略,中国代表还主张在科研领域不应局限于气候变化等热门领域,还应关注对地球系统有重要影响和响应敏感的热带海洋与热带气旋话题,曾沁告诉记者。
WMO非洲项目办公室主任阿莫斯·马卡鲁告诉记者,在预算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力挺加大对最不发达地区气象预警能力建设的投入,这令人非常感动。
“中国代表工作非常认真,经常能提出好建议,我为他们感到骄傲。”WMO第一副主席、阿根廷气象局局长塞莱斯特·索洛说。
佩蒂瑞·塔拉斯说:“WMO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的大力支持,不仅如此中国还乐于帮助其他国家,各成员如都能像中国这样,我们必将成为一个更好的组织。”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