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发挥气象“利器” 减少自然灾害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海洋和气候、天气的关系很密切,海洋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驱动因素,正是因为有了海洋才使地球上出现丰富多彩的天气和气候事件。比如,前不久出现近10年来最严重的沙尘天气就是与气候变暖有关。为此,气象部门将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手段、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来应对沙尘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沙尘天气实现提前8小时预报
刚刚过去的这场沙尘天气,甘肃预报的提前量达到了8小时以上。甘肃在预报沙尘天气方面有哪些利器?未来有何新目标?
张强认为,我省每年3月上旬到5月上旬是沙尘天气易发期,甘肃省目前在沙尘预报方面,有较好的实况观测基础和预报技术支撑。
在实况观测方面,我国有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FY-4A,利用其多通道观测数据全天候对沙尘进行监测;地基主要利用基于激光测距的能见度仪和风速、相对湿度观测数据进行实时自动判别,实现了到分钟的沙尘全自动监测,为沙尘天气的预警预报提供基础。
在预报技术方面,业务中主要依靠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发的沙尘暴数值模式,为气象部门提供逐小时的沙尘浓度、水平风速和能见度预报等;还有相似预报系统、基于欧洲中心集合数值预报的极端天气指数预报,为沙尘预报提供可靠参考;此外,气象局还利用轨迹传输模式,对沙尘未来传输轨迹进行模拟和预报。
结合现有的预报和观测技术支撑,省气象局对刚刚过去的这场沙尘天气实现了提前8小时预报。目前,气象局正在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的沙尘灾害性天气短期—延伸期预报方法,同时不断改进沙尘暴数值模式,利用人工智能与数值天气预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我省沙尘预报的提前量和准确率。
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1961年以来我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总体呈减少趋势。1961年以来甘肃省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也呈现减少趋势,据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甘肃省春季平均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分别为5.6天、3.9天、0.5天,较常年同期偏少5.6天、3.7天、1.0天。
张强认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风势力总体减弱、冷空气活动减弱,起沙的动力条件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有效减少了沙尘源地面积,使得出现沙尘天气过程的日数和次数明显减少。
甘肃人影工程大有可为
张强介绍,甘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最初是用于在抗旱和防雹两大领域,目前,针对沙尘天气,气象部门也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人工增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近期出现的沙尘天气,省气象部门积极组织协调各市州人影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发布人工增雨潜力分析及作业预案等指导产品,提前判断最佳作业区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指挥各市州开展大范围人工增雨(雪)作业。
据统计,3月19日,我省共有兰州、白银、武威、酒泉、临夏等市州开展了地面增雨作业30点次,其中发射火箭弹130枚,燃烧地面烟炉烟条82根,全省大部分地区普降小到中雨(雪)。此次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改善了沙尘过后的空气质量,对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助力春耕春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悉,我省每年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约30架次,增水量约10-13亿立方米。每年实施地面人工防雹增雨(雪)作业1000-1500点次,耗弹量4-5万枚。保护农田面积5.9万平方公里,防雹效益4-5亿元左右。
除此之外,我省还建立祁连山人影基地,开展祁连山生态修复人工增雨,去年祁连山地区人工增雨(雪)共增加降水约7.07亿m3,祁连山地区的积雪面积、植被覆盖、内陆河水系径流量显著增加,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今后,省气象局还将增强区域内飞机作业能力,开展甘肃高性能人影作业飞机增雨作业,实现常态化全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继续开展祁连山外场试验,发展祁连山地形云增雨(雪)技术;推进无人机人工增雨试验工作,发挥以无人机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新技术在祁连山生态修复中的积极作用。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