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干旱信息动态 》正文

【3▪23世界气象日】天气气候信息与古代防灾减灾

来源: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2-03-18 11:33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能够利用天气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这对推动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农业生产与天时的密切关系,能够合理利用天气气候信息趋利避害,达到农业防灾减灾的目的。


战国时代荀子就谈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礼记·月令》是我国古代有关气候、物候和季节关系的重要文献,它叙述了一年12 个月不同的星象、物候、气象所对应的五行,人们可根据它遵循自然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等损失。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也阐述了农业生产与天气气候的关系:“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并在《审时》篇中论述了利用天气气候信息助力农业防灾减灾的具体方法:“凡农之道,候之为宝。种禾不时,必折穗。”


秦汉时期, 劳动人民不仅认识到“天”“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找到了合理利用天气气候信息“不违农时”的具体方法,极大减轻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例如西汉《汜胜之书》中有“杏始花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蔺之”等记载。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方面,《汜胜之书》也有“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等记载。这种增墒、防旱、防病虫害的措施至今仍在使用。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是我国古代农业气象学的一项伟大成就,它基本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气候特征,是古代科学利用天气气候信息助力农业生产的典范。因此,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利用天气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的经验不断丰富。《周髀算经》详细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并给出每日太阳运行轨道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新的天地形状的模式,给出了地理五带的划分、寒暑成因的解释、日出日落的方位,使得人们可以精确地利用天气气候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种谷篇中有“二月上旬及麻菩杨生者为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丛生,桑花落为下时”等记载,这种利用物候现象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方法为现代物候学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全书10 卷92 篇,系统地总结了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隋唐时期根据天气气候信息实施的“义仓制”以及“常平”思想在传统防灾减灾史上意义极其显著,“常平仓”不再单纯起到调节物价的作用,而是更多地参与到救灾中来,赈贷成为其重要职能之一。另外,唐朝黄子发编著的《相雨书》从候气、观云、察日月并星宿、会风详声、推时、相草木虫鱼玉石、候雨止天晴、祷雨、祈晴等九方面讲述了观雨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两宋是合理利用天气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的又一高峰,《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期都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图中所绘人物数百,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小商小贩、车夫水手等各色人物惟妙惟肖,反映了当时京城人口飞速增长的事实。为了养活迅速增长的人口,宋真宗合理利用中世纪温暖期气候变暖的特点,引入抗旱早熟品种占城稻,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扩大种植面积,将占城稻推广至江淮、两浙等地。温暖期农业革命带来的高出生率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如果国家不在政治经济上进行改革,就会导致一连串连锁反应。因此宋代于“常平仓”“义仓”之外,专设“广惠仓”,作为社会福利救济粮的基本储备,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都是根据天气气候信息助力古代防灾减灾的创举,尤其是贯穿其中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开发性理财、救灾思想更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还开创了赈济、调粟、放贷、安辑、蠲缓、养恤等多种响应气候危机的政府救助方式。


明朝时期,劳动人民已经开始研究地区间农时和农业气候的差异。明初娄元礼编写的《田家五行》收集了大量民间天气谚语,总结了古代根据天气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的实践经验。徐光启在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根据当地天气气候特点开展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后来他又在天津开展农业试验,撰写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其著作中包含大量丰富实用的利用天气气候信息助力农业防灾减灾的内容。


清代吸取前代防灾减灾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基本救灾操作程序:报灾、勘灾、审户、发赈。清代学者对天气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的方法颇有独到见解,例如鄂尔泰等编纂的《授时通考》大型农书记载:“曰天时,分四子目,明耕耘收获之节也。曰土宜,分六子目,尽高下燥湿之利也。”此外,欧洲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等到中国传道,也丰富了我国根据天气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的经验。


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思想直至今日仍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很多灾害与人类过度开采、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行为有直接关系,反观古人的很多防灾减灾思想,往往都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了解古人合理利用天气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有助益,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杨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