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6年发布!气候变化绿皮书呼吁加强低碳合作
12月27日,第16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4):“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下简称“2024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在京发布。
该书包括总报告、气候变化科学新认识、国际气候进程、国内政策和行动、行业转型篇、城市评价篇等重要章节,并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趋严峻,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各国需加强合作。中国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绿色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皮书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挑战日趋严峻。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45±0.12℃,2015—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九年。极端天气和气候继续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1980—2023年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年均发生约297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468亿美元,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今年以来(2024年1至11月),我国降水为历史第三多,暴雨过程频繁,南北方影响并重;高温天气范围广、极端性强;干旱总体偏轻,呈区域性和阶段性发展特点;台风前少后多,秋台风活动频繁、登陆强度强、风雨影响重;强对流天气频发,局地影响偏重。
绿皮书总报告就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分析与展望指出,中国正以“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绿色建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机制促进碳减排。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发展。中国的气候政策显示出明确的方向性和连续性,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积极力量。
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皮书指出,中国科学家基于“微型生物碳泵”原创理论框架,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思维和多学科交叉手段,系统认知海洋调节气候的过程机制,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理念突破,为全球海洋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绿皮书提出,通过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北方沙尘灾害性天气的趋势演变及影响,在气候变暖持续的背景下,应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加强防沙治沙国际合作。
绿皮书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在气候领域已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效,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未来,人工智能有望在气候变化减缓、适应等各层面逐渐发挥愈加关键的作用;与气象学科的融合将为提升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预估准确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绿皮书揭示,黄河“几字弯”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气候变化加剧了各系统之间纽带关系的复杂性,建议加强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顶层设计和研究;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气候变化下自然系统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
气候变化绿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发起汇集国内气候变化领域一线学者编撰的权威性年度出版物。自2009年推出首部以来,气候变化绿皮书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独特视角,为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提供了丰富、及时和有前瞻性的思想成果,在国内外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并已五次在海外发行英文版。(来源: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